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看不懂的國軍智庫文章

◎ 方屏生

看到自由時報「持久對速決 國軍智庫籲善用地形優勢」報導,因好奇而下載新聞中提到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出版的國防情勢特刊第四期《不對稱防衛的思維與應用特輯》。閱後頗有所感。

例如把企業模式「第二曲線」(second curve)硬套在軍事上,推論「此一邏輯轉用在戰力創新也同樣適用」,實在是牽強附會。如果目的只是要增加國防預算,大可不必引用錯誤的理論,拐彎抹角。簡單講,無論是「產品週期曲線」或「第二曲線」,都和軍事無關,因為建軍的目的是保衛國土,以國力支撐戰力,乃至一兵一卒,何必強扯軍事戰力與企管行銷理論的關係!

其次,關於台海戰爭的可能性,作者之一竟然大篇幅討論毛澤東游擊戰的用兵思維。毛澤東若地下有知,應該讚嘆、佩服。

第三,特輯其中一篇的作者以《孫子兵法》「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破題,認為我國「具有熟悉與先期經營戰場環境的優勢,能針對入侵敵軍的軍事優缺點佈防,製造極不利敵的戰場環境,發揮守方『地形』不對稱的作戰優勢」。這彷彿是從象牙塔裡看世界。兩岸如果發生戰爭,解放軍第一波攻勢將是焦土攻擊,此時建議國軍在槍林彈雨、砲火四射之下「妥善運用地形」,並「部署更多小型、廉價與更具機動性的武器」,拉長戰線與時間,對侵犯台灣本島的解放軍進行刺蝟作戰,讓「入侵敵軍失去在對等武器裝備上數量與科技的優勢,無法簡單結束戰爭;轉而被迫陷入濱海至淺山地形的多重抵抗泥淖之中」等等,這種「想當然耳」簡直是手遊世界的翻版。作者是否可能未深入了解刺蝟作戰的原意?

對於拉長戰線與時間,等待國際救援,台灣除了三軍的火力之外,應參考越戰,在地底下建構防震、耐爆的碉堡,並有巧妙堅固的出入口,讓人員、裝備、武器伺機而動。唯有持續的戰力,才能防禦。國軍智庫也應實事求是,才能提出有效防衛國土的建言。

(作者為海軍陸戰隊退役少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