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 經濟一中進入第二階段

依據台、韓最新公布的出口統計,今年前五月南韓之出口成長十四.五%,但台灣只成長六.八%,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受全球資訊電子業普遍不振的影響,而我國出口依賴該業頗深,所以是短暫現象,不足為慮。筆者不擬挑戰這一論點,但卻要提醒國人,我國進出口年成長率不如理想的現象非始自今年,依世界貿易組織公布之數字,二○○三至二○○五年,當世界的貿易量迅速擴充之際,我國出口平均成長為十三.六一%,落後於南韓的二十.五二%及新加坡的廿二.四%,僅較香港之十三.○九%稍高。去年我國為十二.九%,又比南韓之十五.四%、新加坡之十八%差,在全球貿易總額之排名即由二○○○年積極開放前之第十四名滑落至去年的第十七名,顯然我國出口增率落後鄰近國家之現象早在二○○二年即已存在,力道有日漸疲憊之勢。為什麼?

要探究使台灣進出口成長率落後鄰近國家,甚至落後全球貿易量成長率的因果關聯,其實並不需深奧的經濟理論。

當廠商將生產基地轉移至中國之後,其產品之出口當然就要經由中國,投資越多,西進越起勁,我國出口被中國所替代之比率即越高,出口成長率當然就會比其他國家小。答案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都了解中國對台之經貿政策一開始就採「以經促統」最高指導原則,目的就是要實現「經濟一中」,而後以經濟達成「一個中國」的政治統一。

他們的策略是成功的。至一九九六年,我國的明星產品如製衣、家電、玩具、製靴之出口幾乎從我國的港口消失,因為這些產品之製造都被誘導至中國。貨少,則商船靠港之利基隨之減少,這也是我國高雄港排名從第二大貨櫃港寶座日趨滑落的主因。只是產業外移的初期,對中國之投資也會帶動零組件、原料及設備之出口(西進論者天真地把它視為互利),所以一九九○年代這一時段,生產基地之外移並未明顯影響到我國出口之總量,或許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經濟一中」工程的第一階段。

「經濟一中」第一階段工程,對台的最大衝擊是經濟成長力道之衰退。因國內投資率開始落後,經濟成長率雖然尚能保持平均六.三%之尚可水準,但已失領先群雄之局,並被南韓及新加坡所趕上,資產價格由於資本之外移亦明顯萎縮,銀行債權品質隨之惡化。

「投資海外以帶動出口」的經貿策略,畢竟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法,台商不久就在中國搭起生產鏈聚落,台灣出口增率之維持,即必須依靠持續不斷、更多、更大型、更密集之投資予以加持。但當中、上游產業也都向中國轉移的時候,台灣對中國出口之增率就會開始下降,二○○一年我國採取的「積極開放」政策加速了這一工程的進度。在長江一帶形成的台商資訊硬體聚落越完備,其依賴於台灣零組件者越少,我國出口增率之下挫與此有關。(註:政府前週四又以爭取商機為由,放行封測廠登陸,且不設總量管制,擺明就是要積極贊助中國經建工程)。

是以若我國對中國之經貿一直維持「以投資(中國)帶動出口」的政策思維(不思在台灣創新研發),則必在不久之將來會陷入零成長,甚至是負成長的厄運(出口成長及經濟成長),也是「經濟一中」第二階段工程大功告成之日,屆時台灣需要的是來自中國的CEPA等之優惠,「政治一中」也就成為現實。

我們的政治菁英還不戒心嗎?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