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雄人說話》凝視「韓式民粹」底下的弱者

◎ 黃子揚

台灣首次出現直轄市市長被罷免,這在民主運作上無疑是更進了一步!然而罷韓後我們該做的不是慶祝,而是反省對立過程對民主發展的衝擊。

自一九九六年以來,台灣民主發展不難看出「民主與民粹」的曖昧關係。學術界對「民粹主義」雖然還未具體定論,台灣民眾的政治參與行為卻是用來體現民粹特徵的好例子。

如果說接納多元性是「民主」的充要條件,那「民粹」的特徵又為何?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Jan-Werner Müller大致勾勒出其特徵:它可以簡單地以「我們」一詞代表「所有人」,凡異己的皆被批為「他者」,而具有「排他性」。偏偏這聽起來像「由人民作主」的用詞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可以說民主的發展必然會產生民粹,差別只在於「好的」與「壞的」民粹。

回頭審視這次的罷韓與前不久的總統大選,韓國瑜用草根的語言打中一些族群的心情,並創造出「韓式民粹」,其中當然有「經濟傾共、認匪為祖」的群體在,但最容易被忽視的,是還有一群過著苦日子的底層階級,他們本身不見得支持韓國瑜這個人,他們可能要的只是一絲改變自身現況的希望。然而,這群底層市民卻不斷地被「腦殘、韓粉、統派」等排他性情緒字眼所攻擊。且這群被忽略的人,恰是當今台灣受左傾思潮影響的人所「關心」的群體,但是他們卻被選擇性忽略、沒有講述理由的機會。台灣這種非藍即綠、非綠即藍、逼人表態的政治參與行為,究竟能否稱為「民主」?或是所謂進步份子也「民粹化」了?這是罷韓後我們所有人必須省思的。

或許只有擺脫政治立場,堅定自我的思想主張,才能減少對立的政治參與惡習,並在溝通場域的政治參與中,獲得民主「本質」的進步,而不是流於民主機器「運作」的進步。

(作者為平面設計師,橋頭區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