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我領到10萬日圓

談日本紓困做法

◎ 吳俊彥

台灣對抗新冠疫情的傑出表現,在國際上是有目共睹的。例如透過數位化資訊,整合多個政府資料庫,開發出口罩地圖、手機追蹤居家隔離等標竿性應用。惟對疫情影響所設計的紓困振興方案,如適用範圍和發放形式等,造成民眾困惑。從程序公正性的角度,其他國家的做法也許可以借鑑。

以筆者居住的日本為例。近期日本政府各式補助金方案紛紛出籠,雖然也引起些許民怨,但整體架構還完整。從適用範圍而言,補助金方案主要分三大類:其一是個人可申請的生活支援,如給付兒童津貼或因疫情失業提供緊急的小額貸款。其二是事業主可申請的對其員工因疫情停業的補償,如發放給員工的緊急每日補貼,或對因為學校停課必須在家中照顧兒童的員工補貼。其三為事業主可申請的紓困金,如申請延緩繳稅。

整體而言,日本的紓困方案能顧及到不同的群體,例如家中有兒童的情況、自由從業者,甚或外國人士。以筆者身為在日本工作的台灣人為例,只要在今年規定日期前登記了住民票(類似台灣的戶籍登記),就符合生活支援資格,一次性領取十萬日幣。

從發放形式而言,紓困金主要以貸款、定額給付、融資或補貼形式發放。除了透過線上申請外,一如日本常規性的做法,還有通過郵件申請,以針對使用數位工具不便利的群體。特別若以郵件申請,日本操作著實細膩。用前例個人生活支援的郵件申請而言,首先地方政府會郵寄已預先填入基本個人資料的表格,民眾只需進行再確認的動作,省略重複性填表或誤填,畢竟地方政府保有居民大部分基本資料。再者會附一回郵信封,更甚者附一填表範例或附一貼紙,可將個人資料隱蔽用,防止寄送過程中資料外流。

總言之,我們反思如只是透過數位資訊手段傳播資訊或補充現有發放形式,雖然表面上透明,但是否對弱勢或高齡群體,隱含或造成了程序不公正呢?

每次社會的重大事件,都給我們一次反思的好機會。我們是否真正思考和做到對每位民眾,每個群體的平等,包括了程序的公正性?又我們是否建立在過去教訓上或只是重複了過去的做法?

(作者為日本關西大學國際部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