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陪弱勢生留下來吃午餐?

◎ 唐益國

台中這兩天吵得沸沸揚揚的「國小餐後放學政策」,溯其源頭,是現任高雄市教育局長吳榕峰於民國一○三年在台中市(市長胡志強)擔任教育局長任內所推動的。當年推動時所持的理由是「全校學生陪弱勢生一起留下來吃午餐」,冠冕堂皇得讓人不忍拒絕。時過境未遷,當年的說詞與今天賴厝國小的家長會類似,為要「避免弱勢兒童留下來吃午餐會被貼標籤」。

家長會與教育局長為孩子著想的出發點是良善的,只是做法上未盡周延,也違背教育的本質。怎麼說呢?他們的想法是為了少數弱勢生的自尊心,而要絕大多數的一般生一起配合,以便粉飾彼此在經濟上差異的事實。儘管立意良善,且成人之美,卻是為了刻意掩飾真實。然而「掩飾」並非長久之計,教育的善與美在失真的情況下,極可能淪為偽善和溢美。教育者所追求的,應該要讓學生體會、尊重來自不同家庭的同學所面臨的狀況。校園之內,乃至於整個社會,不應該把弱勢者標籤化,進而衍生歧視,這才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試問,在校園的弱勢學生只有在午餐這件事上會被察覺其為經濟弱勢者嗎?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各方面的落差,難道同學們就察覺不到了嗎?

有趣的是,如果隨機訪問小學生:「你會因為同學家裡沒有錢就討厭、排擠他嗎?」絕大多數的學生都不覺得沒有錢跟討人厭有什麼關係。在學校會被同學排擠的原因絕大多數源自於行為,而非家庭社經條件所致。

再者,曾有人詢問過弱勢生是否希望全班同學為了他們的緣故而一起留下來吃午餐呢?曾否問過那些無故而要被留下來陪同吃飯的同學,以及他們家長的意願和感受?又是否詢問過各班教師的意見,看看實行之後,是否會增進弱勢生與一般生之間的和諧?或是反而有不利的影響?未經了解而自詡為「德政」的措施,會適得其反。

對於受到任期限制的政務官希望推出立竿見影、博得好評的政策,這樣的心態不難體諒,但以齊頭式虛掩的平等來粉飾實情,動機用心差之毫釐,執行上卻已悖離教育本質千里。

當年的主事者已離開台中市,但留下的問題在這幾年中仍持續發酵,致使原已受傷、弱化的親師關係反覆撕裂。親師和,孩子獲益;親師爭,損及三方。期盼目前的主事者能夠發揮智慧,回歸教育本質,真誠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以務實而非虛掩矯飾的方式處理。如此不僅造福弱勢生,更是全體親、師、生之福。

(作者為台中市國小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