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黨人的來源復古崇拜

■ 蔡丁貴

有人在台灣生活了一輩子,談到「本土化」就如同碰到洪水猛獸,提出了一個混淆的、錯亂的「原鄉精神」名詞,想要在選舉中得到好處,這未免太小看台灣人民的智慧了。

什麼是「本土」?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檢視的面向,不能從單一的主觀角度。如果以「時間、空間、心態」形成一個三維的函數來看,時間上可以大塊切成兩段|現在與過去;空間上可以區隔為本地與外來;而心態上可以分為認同與自外兩種狀態。「本土」就是由「現在、本地、認同」三者連結的總合體。「原鄉精神」如果混雜著「過去、外來、自外」的任何一種因素,它就不是「本土精神」。

大部分台灣人確實不是台灣「原生種」,但是我們就是有「原生味」,因為我們活在現在,並且認同這塊土地。我們就是愛台灣,喜歡看到台灣更好、更自由、更民主。我們就是不願意接受「一切外來的就是優異的品種」的講法,也不喜歡因為不願意要向「外來的」磕頭就要被貼上「忘本」的標籤。

「本土化」不是一個「古老的偽問題」,而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凡是在時間的歷程上、認同土地而自願選擇留下來的,就是接受本土化,它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過程,它碰到的困難是一個永遠都存在的議題。沒有「本土化」的文化,就會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了存在的價值。世界人類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這個事實。

「本土化」並不是一定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是要認同這塊土地而能彼此尊重地生活。土地確實是有「包容」能力的,維護在這塊土地自由生活的權利,就是真正的本土化精神。所以,「本土政權」就是願意而且認真維護這塊土地人民自由生活權利的政黨。想想看,為什麼一個政黨裡面還會有「本土派」?在台灣的選舉裡面,贏得選舉不是「本土」或是「非本土」的指標,如果不是為了當地人民的自由生活權利而努力工作,即使選贏了,也不見得就可以馬上漂白成「本土的」。土地是包容的,人民是認同的。

寫序的人引述當代法國主要思想家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的「來源復古崇拜」來指責其他政黨與族群,「來源復古崇拜,乃是一種仇恨的反應,一種對他者的恨,恨他們在來源上不能與我分享,恨他們在個人、經濟或文化上冒犯了我,於是我遂退回到『我自己』之中,我開始固守在一種古代的、原始的公分母上,…」這不正是在說中國黨人嗎?他們復古崇拜中國人的血緣,仇恨台灣人在血緣上已經融入多元的族群,恨台灣人在各方面冒犯而且不願意屈就依附成為中國人,他們中國黨人永遠退回當「我自己」的中國人,寧死也不願意當台灣人。這樣的情境,我們除了感到遺憾之外,也感嘆台灣本土化這些年來的辛苦與困難,還是來自這一些自我抬高、自視優越的中國黨人的霸道。

(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