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外交戰狼?

◎ 楊宗新

BBC近日以「戰狼外交」為題,描述中國外交官在面對國際社會就疫情問責時,日趨強硬的回應方式。

「戰狼」是一部二○一五年上映的電影,劇情描述中國特種部隊人員如何奮不顧身的保衛人民,因票房極佳,二○一七年又拍攝續集。電影中的經典台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取自西漢陳湯名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而「戰狼外交」,指的就是外交人員不再如一九九九年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國轟炸、二○○一年與美國在南海發生軍機擦撞事件般的忍氣吞聲,也不再講究外交辭令與禮儀,而是敢於對批評者給予直接回擊。

「戰狼外交」的形成,主要還是社會提供了這樣的環境背景:中國經濟發展在近年進入停滯期,出現中產階級貧窮化、中央與地方矛盾日甚、分離主義盛行、社會動盪等多重危機,政府難以再用追求經濟來團結民氣,只能訴諸極端民族主義,透過挑起外部爭端,為民眾情緒找到發洩出口。

也有人認為,共產黨早在建政初期,就在朝鮮戰場與美國交戰、在珍寶島爭議領土與蘇聯駁火,說明中國外交中原本就存在對抗的因子。直到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後,一切以經濟建設為優先,無論外交、軍事均必須服從於發展,外交姿態也被迫變得謹小慎微。因此,今天的「戰狼外交」,只是中國在經濟達到一定規模後,為順應政治現實需求,如同鐘擺效應般的正常回歸。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外交部門自部長王毅以降,上行下效式的對外採取強硬姿態,且發言愈顯極端,如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駐美大使崔天凱。鄧小平留下「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布局,變成僅強調「有所作為」,而揚棄了「韜光養晦」。

如此轉變,與十九世紀德國從俾斯麥擔任首相時的守勢外交,過渡到威廉二世上任後的攻勢外交過程十分類似,都是後一代人在擁有一定實力後,不滿足現狀,妄圖打破前一代人留下的傳承。所不同者在於,當時的德國與作為霸權的英國實力相近,而今日的中國仍落後美國甚多,貿然改變作風,恐招致相當危險的後果。

而這樣的態勢,對我國而言既是危機也是轉機:一方面,中國可能以「臺灣問題」作為轉移內部矛盾的出口;另方面,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提防升級,可望強化與我國的實質關係。其間分寸如何拿捏,考驗領導人智慧。

(作者為公務員,台中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