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防疫模範生的新難題

◎ 曾國隆

經過幾近兩個月的爆發與封城,德國已經開始逐步解封對國內的禁足令,梅克爾政府為解封制訂了一個「規格」:每十萬人每週感染五十人為上限,如果超過,要重新緊縮管制

台灣則是連續三十二天零本土確診(至五月十四日),迎來了「台灣社區安全達標」的幸福宣告,蔡政府也獲得了與得票率相當的滿意度。

各國除了各自對國內逐步解封之外,接下來進一步急切需要的是國際間的解封,紐澳兩國由於地緣與民情相近,疫情控制程度亦相當,最近也開始討論互相開放邊境的可能性

同樣都在疫情舒緩的路上,台灣這個防疫模範生將會面臨的新難題,是與各國經驗截然不同的方向性所帶來的心理衝擊。

德國提出的標準,推測是根據過去的流行病(例如流感)統計資料、新冠疫情的即時資料、國家的醫療能量上限,以及經濟衝擊與人命犧牲的倫理辯論,而權衡拿捏得到的「可接受」的數字。

以台灣去年流感的死亡人數和德國提出的標準來試算,可以得到兩個可能的數字,簡單的說,如果採用德國目前相同的標準來開放國際交通,台灣全年因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上限會是一七○○人,若採用台灣的流感歷史數字做為可接受的標準,則台灣全年因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上限是二七○人,無論是哪一個數字,應該都會令目前歡慶防疫成功的台灣人感到難以接受。

台灣也可以選擇不接受以上的任何一個開放標準,繼續維持著高強度的境外圍堵,所需的代價是十四天的境管隔離,而這肯定會持續傷害著許多類別的台灣與國際間的經濟活動。

對於真正經歷過國內疫情的德國來說,梅克爾政府提出的,是一個在病毒災難與經濟災難之間權衡的,心理上是「大幅降低的」,而也許是不得不接受的標準。但對於台灣來說,國內目前雖然可稱社區安全,然而為了經濟平衡,對國外也不可能不逐步開放。但是這些權衡而得出的數字,對於目前疫情圍堵有成的台灣人來說,卻可能會是在病毒災難與經濟災難之間權衡的,心理上是「大幅升高的」,令人震驚的新標準。

台灣的政府與人們,準備好討論這個標準了嗎?

(作者為智財法律工作者,新竹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