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化週報》穿越台北1930年代——鐵道部鬼屋華麗變身

鐵道部博物館,主建築廳舍內部消防栓。(記者塗建榮攝)

採訪◎記者楊媛婷 攝影◎記者塗建榮

鐵道部博物館,古蹟遺址。(記者塗建榮攝)

歷經6年修繕工程,台北北門旁的鐵道部博物館今年7月即將開幕,試營運中的鐵道部博物館每辦導覽活動,都是瞬間秒殺,堪稱是未演先轟動。

鐵道部博物館,古蹟修復增設電梯及玻璃帷幕,新舊並陳。(記者塗建榮攝)

鐵道部園區由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張義震建築師事務所以及十一事務所共同組成的團隊投入修復,一度荒蕪如鬼屋的鐵道部如今華麗現身。走進博物館,彷彿穿越時空來到台北風華正盛的1930年代,「這棟超過百年的建築具體而微呈現台灣島上,從清朝、日本、國民政府三個治權的人文情貌。」許伯元形容整體修復的過程有如不停地和第一代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對話,「我們在不同時空裡進行團隊合作」。

建築師許伯元用「穿越」形容鐵道部修復工程,讓民眾一踏進博物館就有穿越時空的錯覺。(記者塗建榮攝)

「穿越」也是許伯元形容投入修復鐵道部工程的用語,像是為了還原早已斑駁脫落的部長室內天花板石膏裝飾,不但得考究當初的工匠技法,也必須揣想設計者的想法,「要有理性的考據,也要有感性的想像,在在逼著我們走進那個時代,給予浪漫的凝視。」

建築師團隊考究復原鐵道部博物館的天花板石膏雕飾,讓廳舍鬼屋華麗變身。左圖為修復前(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提供),右圖則是修復完成後(記者塗建榮攝)。

修復是為古蹟延壽 還原土地歷史記憶

建築師打造的建物裡都藏有自己的簽名,森山松之助設計的鐵道部、監察院、台南州廳(現台灣文學館館址)、台中州廳,都有著融合新古典主義、第二帝國風格、街角形配置的強烈森山氏風格,但負責修復的建築師則必須隱身在巨人的背後,盡可能恢復建築的原貌,但又必須肩負今人的期許,站上巨人的肩膀,和巨人對話,「古蹟修復不是製作一個標本,古蹟修復完成後,也要讓現代人樂於利用,修復是要延續建築的生命,而非讓建築就此停滯、凍結。」

許伯元曾經修復華山文創園區建築、四四南村等多處古蹟和老屋,認為修復工程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想當然耳」,他手上的修復建築工作日誌如史冊,一一載明天花板的立體石膏雕飾是透過什麼工法復原、窗櫺的漆色如何找到原色,「修復當然很想回到最真實的那刻,但很多細節即使再如何考據,由於當初留下的史料、記載太少,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還原,但所有施作過程都有留下資料,這些資料就是歷史的註腳,若未來還有新史料發現,便能按圖索驥,參考資料來變更。」

修復也是為了還原土地的記憶。鐵道部園區有清朝時期留下的機器局遺構、日本時代的紅磚黑瓦官廳,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將日本時代的防空洞擴建做為戰時指揮中心,內裡留有槍眼、全台鐵路圖,這棟圓錐造型的小小碉堡可以見證國民黨當年也曾經有過抗共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決心,對照如今的質變,格外讓人唏噓。

台灣現代化起點 細看能見政權更迭

「鐵道部不只是一棟建築,而是書寫台灣近代史的載體。」許伯元說:「建築本身看似沉默,但建築真的會說話,走進鐵道部,你就可以看到台灣進入現代化的原點,更說出台灣政權的複雜。」

複雜的還包括土地開發牽涉的政治角力,黃大洲台北市長任內,鐵道部原本被納入都市更新計畫內,將拆除全棟改蓋新大樓,後來經過文資團體努力,也透過當時文建會與台鐵斡旋,才將鐵道部的建築分別指定為國定古蹟與市定古蹟,鐵道部受文化部台博館管理,但其中的台北工場建築卻又屬台北市政府捷運局所有,多年來一直消極無作為,被鐵皮包覆的台北工場仍未動工修復,成為園區內突兀的一道「風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