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烏干達行動 讓乾地湧出泉水來

■ 張德謙

宗教心理學家Eric Fromm在其著作「生命的展現(to Be or to Have)」寫道:現代人的生命可分為兩類,第一種人稱為 ”to have” 就是「有」的生命。第二種人稱為 ”to be”,她/他關心「是」的生命,屬心靈上的擁有,常常不斷的自問:我的生命有意義嗎?我擁有這些東西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種人經常在問,我擁有什麼?在台灣社會我們會發現,許多人追求物質財富的目的不是讓物質為我們服務,不是為了讓生命幸福有意義,更不是為了與別人分享,反倒是得到越多越不知足,老是希望和別人相比,媒體的頭條也常是某某首富家辦喜事耗費多少、某某明星花費多少購置豪宅…,最後許多人都變成了金錢、財富、權力的奴隸,生命還是充滿不足與虛空。於是長年在「拚經濟」的台灣,傳出的是每二小時就有一人自殺的可怕數據。當我們在努力於讓生活更好的同時,是否有想過要讓生命可以落實得更有希望、更有尊嚴?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生命嗎?

生活在富裕台灣的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杜拜式的豪華建築和享受成功,但是在看不到,也想像不到的世界上卻還有兒童每天在飢餓的生死邊緣掙扎。這次的烏干達之行,我們看到了很多身處戰火、飢餓困境中的兒童,他們雖然生存在很艱難的環境中,可是仍然堅持著要活下去,因為生命是上帝所賜,是寶貴的禮物。雖然活在這一餐吃完就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的日子裡,雖然每天為了取得一桶飲水至少要奔波五、六個小時,雖然因為醫療資源的欠缺許多嬰兒一出生就是愛滋寶寶,雖然因為戰爭許多孩子小小年紀便成了孤兒…,就多數人的角度他們是極度貧窮、缺乏、困頓的一群人,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是可靠的,然而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以「全然靠主」的信心來面對一切。當然,上帝也感動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天使來與他們一同面對生命的挑戰。Fromm稱的第二種人,就是如同這些工作者一般。

在非洲烏干達,有冒著生命危險仍然堅守最前線服務的世界展望會工作人員,也有在早年因政治造成的宗教迫害中,仍然躲在樹叢中敬拜上帝的基督徒,更有為了關懷戰火和愛滋遺孤,全力擺上自己的宣教士和牧師。在台灣的我們也許不能親自到當地去幫助他們,但是我們可以用實際的行動如禱告、奉獻、多了解、多關懷等具體行動來落實我們信仰所稱的「命運共同體」絕非只是空談。

(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