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疫情之後 台灣經濟復甦芻議

◎ 潘威佑

去年(二○一九)底開始的武漢肺炎災情蔓延全球,在各國防疫需求之下,造成全球大封鎖(Great Lockdown),連帶影響全球經濟大幅衰退,而肺炎疫情暴露全球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的脆弱性,美日英德等先進國家,紛紛要求本國企業加速自中國移出,形成反全球化現象,造成國際經貿環境的改變,世界經濟前景之不確定性隨之攀升。

台灣早已是國際經濟重要成員,不論內需或出口產業,受到衝擊自當不在話下。雖然第一季進出口靠電子產業支撐,較同期仍有成長,但是許多產業如礦塑化、機械、基本金屬等產業衝擊情況已現。第一季的GDP,主計處已下修至一.八%,第二季更難樂觀。

目前政府已有多項措施協助國人暫度難關,但是面對疫情過後,台灣勢必面對更嚴峻的國際經貿環境的「典範式轉變」。數位科技、自動化機械和許多新興產業的興起早已成形。加以反全球化在先進工業國家逐漸落實成為政策,台灣在此趨勢中的產業結構調整與人力升級,必須趁各國(尤其中韓二國)還忙著對付武漢病毒時,超前部署,絕對不能落後,才不會在下一波經濟產業競爭中被淘汰。

我們建議,在資金方面,對外吸引外商產能移轉台灣,如此可同時拓展國際化多元商域;並且在因疫情控制得宜,台灣國際聲譽大幅高漲之際,利用已有的國家醫療產業優勢,透過系統整合方案與數位科技運用,強力向國際推廣台灣的醫療科技產業。再者,因應數位科技5G及雲端運算、資安等智能需求,輔導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強化智慧自動化的電商平台、遠距數位產學平台,協助產業國際行銷,分散市場風險、掌握新興產業商機,增加台灣國家生產競爭力。

至於產業界長期以來呼籲的人力結構缺陷問題,經濟部與教育部應結合高工商職、大專院校開設產業升級轉型人才專班,並提供津貼補助因疫情而減少工時者培訓進修,人力升級,以增加產業人才競爭力。如此必能增加台灣國家生產進步力,是謂台灣面對國際情勢新挑戰的韌性契機。

(作者為台灣北社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