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夜市「國際化」之吃錯藥

◎ 陳德銘

這幾天新聞多以高雄六合夜市的「街經濟」作為盛衰指標:四十攤停業,占全數一七六攤中二十二%,日銷一千碗粥變成三百碗,生意下滑七到八成,逛街人次也從五十六萬跌至十二萬,因此確認了大蕭條景況。但,以這夜市作參考值可靠、公信嗎?真是全因疫情而墜至谷底?我以旅遊業者角度來斷言六合夜市的沒落是必然終局,景氣充其量只是推手而已。

六合曾經很風光,具八十歷史的它可是高雄首條由市政府規劃的夜間行人徒步區,亦曾獲頒發「人氣第一、最環保、最友善、最有魅力、最好逛的夜市」等殊榮,堪稱南部夜市代表。但如今,昔日的「大港埔」卻門可羅雀,更一度被網友票選為全台「最爛夜市第二名」,國內外遊客用「坑殺」形容之,以下三點歸納是令六合或同類型夜市垂死的原因。

首先,定位「國際觀光夜市」正是催命符。「夜市」原屬庶民小吃大集合,價廉、道地為號召,若強與「國際」沾上邊,去迎合一次性消費外國遊客,那無論口味和價格上均難維持原來家鄉味,造成「國際化代表什麼都有亦即什麼都沒有」的泡沫兩難。試問杏仁茶、甘蔗汁、臭豆腐、骰子牛等全台氾濫而與當地無直接關係之攤販,怎能讓人印象深刻?對比基隆廟口獨有佳餚、深坑豆腐街的成功定位,便可見高下。

第二,夜市自治管理委員會並沒有嚴格篩選進駐商家的產品內容。大部分旅遊業者主要營收依靠遊客購物消費的抽成,六合原本海產粥、烏魚腱、鱔魚麵、土托魚羹、過魚料理、蛇肉、鄭老牌木瓜牛奶等是最吸引的道地元素,但「國際遊客」的導向,茶葉、鳳梨酥、牛軋糖、藥膏美妝,甚至珊瑚玉石卻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客人逛一趟三八○公尺的六合,便能將來台八天需購買的伴手禮一網打盡。試問會有旅行社、導遊和司機愚昧地安排到一個損害共同利益的夜市來光顧嗎?畢竟,團客還是比自由行的人多,所以最後變成「旅客不來、本地人不來、人都不來」的共輸局面。

第三,著重硬體設施改善而忽略軟體經營管理。六合夜市於1996年票選特色標誌和吉祥物、2003年彩色瀝青鋪路面並設共桿路燈、2011年再升級環境及門面視覺效果。這些造街改善工程固然是好,但庶民經濟最重要的是「人」,「誠信」是交易靈魂,但六合近年「宰客」時有可聞:四百元一隻烤蝦、比市價貴十倍的烏魚膘和翻倍的水果等等,屢屢引發糾紛,這就是只求租客租金導致傷風敗德的結果。這樣的六合夜市,能不走下坡嗎?

(作者任職旅遊業,桃園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