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紐約甜點師傅來函

◎ 廖胤威

前幾天《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極其簡約的廣告,字裡行間透露著一股謙遜、仁慈、同理與真誠—「台灣能幫忙,台灣正在提供協助:在這隔離的時刻,我們選擇團結。」這則廣告運用許多二元對立的手法,其中最為尖銳的對比是「隔離與團結」,本人覺得台灣本身代表了也交織了這個二元概念。

數十年間,隨著世代的更迭、政黨的輪替以及一連串國際政局的變化,如今大多數台灣人的身分認同不得不分裂成兩半:中華民國台灣是團結一致的身分認同;可是一旦面對被孤立的國際地位,這個團結的自我卻是被各國疏離的對象。台灣的自我認同在不同的場域和不同的政治角力影響之下,也隨之在「團結」和「疏離」之間擺盪。這種身分認同上的「精神分裂」,是台灣國族認同直到目前仍持續上演的史詩戲碼。台灣在國際上是一個刻意被多數國家摒除在外且不能明說的「政體」;然而,這個無可明喻的「政體」,卻是由一群團結自強的兩千三百萬人民共同組成,他們追求民主也同時珍惜自由。

除了以「隔離」與「團結」的二元來表達同理心之外,這廣告亦指出台灣以實質行動向歐美提供救援。台灣的團結防疫不但救了自己,這越洋的援助也暫時撫平了因歐美各國的疏離而形成的隔閡。這些救援是來自一個不被大家承認的台灣;這些救援也是來自那島上國族認同遭受分裂的人民。

這廣告傳達的是一連串的訴求、一連串的自我防衛,以及一連串台灣面對外交困境所做的努力。這廣告也強調唯有透過團結,我們才能抵抗新冠病毒,這種團結不能只是來自台灣本身,這種團結更要落實於世界各國之間。

台灣伸出援手的彼端,勢必有另一等待救援的雙手。唯有透過這種施與受,團結才能產生,進而消弭疏離。這種疏離固然體現於目前飽受疫情影響的西方各國;然而,這種疏離,從國際外交的角度思考,不也是台灣一直遭受的嗎?台灣的疏離反映在世界各國的視而不見,不公不義。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世界各國也都能看到台灣身處國際困境的那雙手,拉台灣一把,以開放的心胸,攜手為國際社會開創美好未來。

(作者為花蓮縣民,紐約Lafayette餐廳甜點師傅,因疫情失業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