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教育戰 是時候全心放在東南亞了

◎ 陳禹瑄

真要說我對執政黨唯一不滿意的就是這個,這個甚至比「轉型正義」還要優先。尤其現在中國又禁止中國學生來台灣了,全面在教育各方面深化和東協的關係,完完全全跳脫兩岸框架,改為經營東協的時候到了。

原因是轉型正義最大的根結不是什麼共識不足,而是文化認同問題,否則無從解釋西班牙處理佛朗哥、韓國處理威權時期問題(朴正熙、全斗煥、盧泰愚),以及印尼處理蘇哈托面臨的阻力都小於台灣的事實,以上三國的威權領袖既沒有帶著一批人逃亡,更不是國族認同的符號,緬懷蔣介石不願意正視它的真實性,不正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而正視這個連結兩岸的歷史人物,會消滅他們剩餘的情感?

改變台灣文化結構的最主要兩項領域就是媒體戰和教育戰,教育上沒有先改變讓台灣語言多語化、種族多元化,深化和移工、移民背後母國關係,如同英國脫歐陣營「Take Back control」這句口號,奪回自己的文化和認同話語權,在台灣既有地緣政治來看,跳脫兩岸框架去理解東南亞是非常迫切需要的教育,背後不僅乘載著東協做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趨勢,我們急需要大量人才以外,另外一個問題是,中國搞統戰搞了七十年,各族群、各團體成為大外宣協力者的狀況已經很嚴重,從原住民、基層鄰里、農漁會、宮廟、紅色媒體、地方廣播電台等,東南亞的新住民和他們的語言是讓我們一切重新來過的唯一方式,我們才可以真正跳脫兩岸框架。

政府應該結合高等教育、正規由教育部統合的語言教育,並擴大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東南亞教育、中央廣播電台中東南亞語言新聞覆蓋率(針對的客群可以擴及移工)、光華雜誌印尼語、越南語和泰語在一般超商上架,同時讓公共電視、華視和客家電視台增加對「本土+東協」議題的報導,並讓中央通訊社這樣的官方媒體媒合大學大眾傳播和新聞系之中搭配專任東南亞語言老師的教學外派能量。

中國學生不來台灣真的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應該要適時痛擊整個橫走兩岸的教育和媒體單位了。假如今天我們退役的將官在職訓時可以學習馬來語、越南語並成為越南和馬來西亞孫中山文化的復興工程顧問,又不會被中國重金統戰,不是一舉多得嗎?

(作者為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