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醫療亂象歸咎錯誤的健保制度

■陳重華

健保制度終於脫下金玉之表,露出敗絮,不再是媒體所誇讚的「健保烏托邦」。國內醫療亂象始於錯誤的健保制度,並非醫療人員與民眾教育可解決的。

一九八○年代,美國人常誤加有鉛汽油,政府花了大把鈔票,以報章電視廣告教育民眾仍無法改善,顯見教育並沒有用。最後政府規定新出廠汽車須將加油口直徑縮小,從此再無民眾加錯汽油,可見好的制度遠比民眾教育重要。

美國看個感冒,自負額相當高,超市可買到的止痛藥、抗組織胺、胃藥、咳嗽藥,保險公司全不給付,美國人自然不會貿然上醫院。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並不須教育民眾「小病看小醫院,大病看大醫院」,只要定下合理制度,民眾的就醫習慣自會導入正軌。

有位台大神經外科教授就曾抱怨,當他憋尿十個多鐘頭,腳步沈重地步出開刀房,隔壁眼科已經開了十次白內障手術。筆者亦有類似經驗,當我替病人做完局部麻醉,準備支氣管鏡檢查時,隔壁胃鏡室已完成檢查。支氣管鏡檢查相較於胃鏡檢查須更長時間,而危險性又高了許多,而兩者之健保給付卻完全相同,筆者擔任審查委員期間發現,有些腸胃科診所施行胃鏡比例竟高達百分之百。

在理論上,聘請資深醫師擔任審查工作,可過濾出不合常規的診察與治療,施以合理的處罰,可導正臨床醫師行為,促成國內醫療品質的提升。而實際上,僅憑病歷紀錄並不可能看出有無醫療失當。有位區域醫院的行政主管就宣稱,縱使病人未住院亦有辦法虛擬一份無懈可擊的病歷,讓健保局難以核刪費用。有些委員為公平起見,只好將所有病歷一律核刪十%,筆者自信診療相當謹慎,碰上這種委員亦莫可奈何。

現行審查制度之結果亦造成國內少有正常之檢查報告,很多脂肪肝、胃炎的診斷,實際上代表正常的檢查結果,冠上病名僅是避免健保核刪。多少民眾因而失去開懷痛飲的樂趣。擔任審查醫師,我感覺不到任何成就感,倒覺得像在助紂為虐。

臨床醫師的責任就是把病看好,如何翻修紊亂的健保制度,當然就該由健保局長官負責。如果要等待醫界提出具體意見與公平競爭的方法,健保局才檢討改進,那我們還需要健保局嗎?

(作者陳重華╱胸腔內科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