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簫演奏家陳中申獲國家文藝獎肯定。(陳中申提供)
陳中申譜寫的曲目具有濃厚的台灣味。(記者廖振輝攝)
在廣播還很火紅的年代,知名節目的片頭曲都備受歡迎,1980到1990年這10年間,只要轉進中國廣播公司的頻道,整點報時響起的輕快俏皮音樂就是有如鳥叫聲的梆笛樂音,曲子是作曲家馬水龍的代表作《梆笛協奏曲》,梆笛則由陳中申吹奏,「『梆笛協奏曲』是馬老師為我量身訂做,當時老師一邊寫,我就一邊吹奏,有一段旋律因為速度過快,手指來不及按到音孔,反映給老師後,老師立刻爽快改寫。」
陳中申不只是笛簫演奏家,也是指揮家。(陳中申提供)
他的專輯諧音取名「一個簫郎」,博君一笑。(記者廖振輝攝)
1999年,作曲家馬水龍獲頒第三屆國家文藝獎,今年,演奏家陳中申成為第21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當年馬水龍的獲獎頌詞是「以傳統素材作為個人創作之重要元素,為我國的現代音樂開創新的境界」,今年的評審則推崇陳中申「精擅傳統吹管樂器之演奏技藝。其創作重視笛簫樂器技巧表現的拓展,創新突破同時常帶親和性及童趣特色」。兩相比對,你看見了薪火相傳,也看到了技藝傳承,相隔20年,師徒先後得獎,確為樂壇佳話。
陳中申的另一位老師賴德和也是音樂類的國家文藝獎得主,三人的特色都是同樣具有濃濃的台灣在地人文情懷,賴德和、馬水龍譜寫的曲目不時融入本土樂風,陳中申譜寫的雙笛協奏曲《草螟弄雞公》也融入了同名的台灣童謠,雙笛笛音化身為相互逗弄的雞公與草螟仔,歡樂四傳。
這樣的創作特色和陳中申的生長環境有關,在彰化秀水鄉長大的他,住家鄰近廟埕,常聽到陣頭出巡時的南北管樂社演出,更愛看現今幾乎已經絕跡的皮影戲,屏幕上的戲偶光影總是有文武場音樂伴隨,戲偶舞刀弄劍時,更是用喧天鑼鼓來烘托刀光劍影,提起這段回憶時,陳中申當場中氣十足地就唱起皮影戲的北管歌樂,「秀水鄉下,除了皮影戲、布袋戲、歌仔戲,還有新劇(舞台劇),都會配合廟會輪番演出。這些都是土地給我的養分,從小每天都聽這些,久而久之就內化成我想要表達的情感。」
多數音樂家都是自小就學琴習笛,陳中申卻是15歲考入台中師專後加入國樂社才開始接觸,「一碰,我就知道我是天生註定要吃這行飯,一上手,就分不開,學笛簫也學得特別快,沒多久就已經打遍中部無敵手。」但陳中申並不滿足,凡事就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他想更了解相關技巧與樂理,於是拜入擅長長笛演奏的指揮陳澄雄門下,學習西方長笛樂理,「國樂教學用了很多形容詞(吹得和緩、寧靜等)來教學,你必須自行揣摩其中意涵,西方古典樂的教學比較多名詞與動詞,讓人更能理解。兩相比較,西方古典樂的教學更有系統。」
拜名師學藝,所費當然不貲,陳中申除了廣接家教外,還曾經到建築工地搬磚、拌水泥,但辛苦沒有白費,陳澄雄教學嚴格,耳提面命對他說音樂家除了天賦,更要勤練基本功,如果18歲前沒學好技巧,最好還是別走這行,「陳澄雄老師說要在18歲前『練』音樂,18歲後『學』音樂,這樣的概念一直影響我到現在。」
陳中申除了演奏笛簫,也在賴德和的鼓勵下創作許多以笛簫為配器的樂章,「賴德和老師是我作曲的啟蒙老師,我還記得第一堂課拿著自己亂寫的曲目請老師過目的緊張,原以為老師會罵我亂寫一通,結果得到的是滿滿的鼓勵!」賴德和還對陳中申說他心中肯定有聲音想透過音符說出來,「老師一再叮嚀說,創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熱情,要大膽表達心中的聲音。」
陳中申果然大膽,於是也開始試著譜寫曲目,「馬水龍老師常說,音樂沒有國界但是有國籍,很多曲目只要一聽就知道作曲家是來自哪裡,我們生長在台灣,發出來的聲音當然就是台灣的聲音。」陳中申在戒嚴時譜寫的《躍馬長城》,乍看之下似乎是符合當時政治氣氛的反共樂曲,其實帶有濃厚歌仔戲的走路調、緊疊仔,「這個歌調就是從我的心裡發出來,這樣的歌調流淌在我的血液裡。」
然而相較於作曲,陳中申說還是更愛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我是活在舞台上的人,一上舞台就人來瘋!」陳中申不只年紀輕輕就成為台北市立國樂團首席,還曾經連續5年以不同主題舉行個人獨奏會。為了推廣笛簫,他也融合自己長年經驗系統化教學,只要提到笛簫演奏技巧時,他都會親自示範,而且用最淺顯明白的詞句來舉例,他不會很抽象地提醒你「這邊要吹得柔美、安靜、悠遠一點」,而是直接教你嘴型該怎麼弄,還有如何透過氣息,調節低頻泛音的緩與急。難怪,常有人說國樂團的笛簫部有超過3分之2曾是陳中申的學生。
此外,陳中申也致力改良笛簫,由於傳統國樂器因為音準問題,演出常常受限,傳統笛子是六孔笛,往往難以配合愈趨複雜的現代曲目,尤其是許多半音無法吹奏,陳中申12年前研發陳氏半音笛希望能克服音準問題,甚至為此多次發表相關論文,「但大家還是難以接受,很排斥,畢竟笛簫曲目非常多,大家覺得有這些現在的曲目就夠了。」
曾有人開玩笑問他的《草螟弄雞公》是不是藉由音樂在比喻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陳中申說這種臆測實在是想太多,以國樂來說,最大市場確實在中國,但並不意味台灣國樂就只能做「細漢」,他為此成立台灣笛簫協會,除了自己創作,更鼓勵年輕人創作,「台灣土地上有很多好的聲音,我們得要自己多演奏、反覆不停,讓這些美好的聲音持續被世人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