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文化推理「戴口罩」

◎ 彭銘得

隨著各國接連傳出武漢肺炎災情,外媒也紛紛報導台灣的防疫成果,特別是關於政府與民間如何動員,確保口罩防護可以落實在日常生活。口罩在防疫的功能不可或缺,但許多外媒難以理解台灣的全民口罩現象,如同許多旅外台人也無法理解為何外國人堅持不戴口罩。戴與不戴間,似乎有專業考量外的因素。

在許多國家,戴口罩是一種暗示疾病與死亡的儀式性行為,具有非常的文化意義。但在台灣,戴口罩是種日常自我防護。是什麼因素讓戴口罩在台灣成為常態呢?

社會學者拉圖認為,當年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推廣接種疫苗,實際上是把實驗室操作流程延伸到牧場與診所。同理,量溫、消毒、洗手、戴口罩這套操作,也可以看成是醫院SOP在日常生活的延伸。但許多國家都有先進的醫療體系,為什麼這套醫院文化只有在台灣成功延伸到院外的空間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近三十年的健保,使得台灣人得以大病小病都往醫院跑。進出醫院已經成為台灣日常,因此戴口罩不再被視為罕見的儀式行為。也因為日常已經熟悉醫院文化,在疫情最初,這套專業流程可以迅速延伸到醫院之外的生活空間,防患未然。

誠然,防疫如作戰,有如此高效率的防疫機關是台灣之幸。但許多社會學者也指出,公衛議題是政府擴張影響力的良機。或許,國人在鞏固防疫戰果時,也要想想,這場戰役的終戰條件是什麼。

(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候選人,花蓮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