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受委屈的故宮國寶

◎ 陳瑞麟

故宮博物院自正館改建以來,空間規劃比起早年已日臻完善,近期策展活力也有目共睹,值得國人肯定。但在空間安排上,如果連小細節都能關心注意,必更能彰顯典藏國寶的用心。

青銅器是華夏文化商周文物代表,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被譽為台北故宮三大青銅國寶。其中散氏盤是西周晚期斷代標準器,鑄在盤面字數僅次於毛公鼎而舉世罕見,是中國最早田界合約,也是研究土地制度重要史料,加上字體優美在書法界地位崇高,器形造型典雅大度,紋飾簡潔俐落,不但是邦國重器也是優美的藝術品。

故宮青銅器常設展在正館三樓東側空間,散氏盤放在三○五室作為臨時分流動線的木質隔牆內,但奇特的是,原本筆直的牆面到這裡突出九十度的銳角,這種突兀的格局在館中除此之外絕無僅有。最可惜是這件口徑寬大、重達二十一公斤的國寶,委身在高度不合比例的玻璃窗內,其上方整片厚實的隔層如泰山壓頂,讓原本就不高的玻璃櫃空間顯得異常沉重,即使低頭彎腰仍無法看清銘文全貌。其下方展櫃甚至出現斑駁掉漆,令人不禁疑惑是否從前便宜行事,使用已下檔的布展設計暫時充數?這不是以國際一級博物館期許的機構所應出現。

至於毛公鼎、宗周鐘意義特殊,曾單獨展示在東側三○一室,與西側三○二室翠玉白菜、肉形石,分別安放在三樓最醒目的四個動線位置,偌大空間只展出兩件聚焦了國寶地位,也讓人潮有吐納集散的空間。但如今毛公鼎、宗周鐘都改移至三○五室,與其他青銅器一同陳列,重要性已不再凸顯,人多時更顯擁擠。其實三○一室同時移入這三件國寶,空間仍綽綽有餘,原本的三○一室如今作為廊道閒置椅凳,這對空間有限的故宮來說是浪費了。

展示空間是展品的延伸,就如裝幀裱褙是書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好的空間設計,可突出文物本身的特色,也帶給觀者好的欣賞品質,或許可提供未來館方規劃空間時的參考。

(作者為高中國文教師,桃園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