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眷村子弟談東港共和新村

◎ 繆正西

屏東東港共和新村的存留問題,可謂台灣眷村改建史上牽扯最長的個案。

去年七月,村中四十一棟日治時期將官官舍,通過文資審議,列為「歷史建築」,全數保留;但是,未遷出居民仍不滿意。據去年七月二十四日《自由時報》報導

「國際認知文資應是保留文化整體,包括在內生活已久的住民,而非單純建築物!」抗爭戶王立皓聞訊並無太多喜悅,因為具備文資身分,也是繼續趕人「騰籠換鳥」的同義詞,他指出,現在共和的眷四代都已出生,獲文資審議後能保留房舍只是最初步,「原眷舍終老」的最大心願,現在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要努力!

今年農曆年剛過,王立皓又憂心村中「發展協會活動中心」遭國防部要求返還房地之訴,三月份將第二次開庭;先前庭外調解時,國防部的律師態度強硬。王立皓表示:該棟甲種眷舍,十餘年前遭祝融,發展協會募款整修完成,當時與軍方有公文往返,但軍方卻未支援一毛錢。

這是一個政府與法令、居民與期盼的認知落差;但能否在其中找到折衷、取得兩全其美的方案呢?

以往高雄市的建業新村也有過抗爭,只不過結果比較好些。當時,居民代表有找我求對策。我的建議是:先談好返還後,依「以住代護」方案進行規劃;但原住戶必須擁有「優先承租」的特權,且承租後按時繳租金、善盡居住者維護房舍之義務。

去年四月,建業新村有七戶通過審核,經高雄市府核可民宿登記證,可進行民宿業務。我的野人之見,在這其中有無發揮影響力?我未再追問。

國軍老舊眷舍的保留,勢必無法與「活化」脫鉤;國防部、地方政府、居民三方,只要能坐下來,將心比心、共同思考最大公益利益,必能創造三方共贏的局面。

地方政府可否以地易地,解決國防部的問題?居民能否創造觀光價值,成為地方政府的「金雞母」?便是關鍵的價值思考。若是學界可以幫忙相關文史的建構,更是美好的結局。

然而,最缺的「東風」,依然是「錢」!民間社團、原住戶傑出的第二代,以及民意代表,都是可以「興東風者」;所以,共和新村的問題,不是國防部與原住戶的問題,而是大家共同的問題啊!

(作者為眷村子弟,曾任陸軍士校教官;《竹籬、長巷與麵疙瘩:高雄三軍眷村憶往》共同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