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減少錯誤資訊傳播 人人有責

◎ 張約翰

新冠病毒疫情至今近兩個月,想必大家都發現了,社群媒體、即時通訊軟體上比剛結束的總統大選還熱鬧。平常潛水的書友都紛紛冒出來,分享各種陰謀論、防疫偏方,甚至激動的評論幾句;更不用說那些本來就一天十幾則洗版的朋友了。這些貼文,你都照單全收嗎?

災難期間對資訊需求以及與他人溝通的渴求,一方面是為了找出自保之道,一方面是保持與社會的聯繫,還有一方面是焦慮後的宣洩,因此會有比平日更加頻繁的社群媒體活動,也因此有更大的訊息量。然而如果缺乏溝通策略,不但得不到正確資訊以判斷如何自保,還會成為災難期間藉機謀取政治、經濟利益的工具,焦慮更沒有緩解的可能。以下是幾項災難期間如何不被海量資訊滅頂的建議。

首先,慎選資訊來源。災難期間,對資訊來源的篩選與判斷應該要比平常更嚴格,因為相信了錯誤資訊的風險比平常更大。凡是網址可疑、沒有作者署名、標題太長像釣魚標的文章,通通不要看;不同立場媒體的內容要互相對照,不能單從媒體立場判斷,沒有媒體是沒有立場的,內容的可信度應該以是否由記者親身採訪、引述資料是否可靠來判斷。

其次,拒絕膝反射。大眾的目光是新聞媒體生存所繫,災難期間資訊量大,為了吸睛,新聞媒體難免會以比平常更誇張的手法呈現。不要被這些手法動搖,更不要未經思考就以此當作行動策略的根據,錯誤的判斷會增加風險,而不是機會。

第三,不要當共犯。社群媒體、即時通訊軟體與行動載具改變了資訊傳播模式,一則資訊要透過接收者的互相轉傳,才能擴散出去,完成傳播。災難期間我們可以採取的行動,就是不要轉傳自己都無法判斷真假的文章。如果我們要求新聞媒體的內容必須可靠,那麼在這個每個人的貼文都可能比新聞媒體引發更大社會效應的時代,為什麼我們就不用負起內容可信度的責任呢?

有一派看法是,愈是難以查證的內容愈該幫高調,免得忽略吹哨者的哨音,成為當權者的幫兇。這種看法成立的必要條件,是政府資訊不公開。因此,政府資訊即時公開,在災難期間才能減少謠言帶來的風險。

防疫是大家的事,資訊傳遞也是防疫的一環。就算我們沒有能力救死扶傷,但降低錯誤資訊傳播造成的傷害,每個人都做得到。讓我們各盡一份力吧!

(作者為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