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紓壓與防疫

◎ 陳喬琪

在二○二○年一月廿三日上午,也就是我們台灣除夕的前一天,中國政府宣布封閉他們中部最重要的都市武漢的交通出入;一月廿六日新聞媒體報導說,美國政府在安排一架包機,將美國外交官和公民從武漢撤走;一月廿七日,台北市街上的藥局,就幾乎買不到口罩了。這與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帶給台灣民眾一段不短時間的夢魘,絕對有關。有人問,美國政府為什麼這麼快就決定要撤僑,回答也是一樣,從SARS事件學到了教訓。

對於這種來源不明的新型病毒的爆發與傳播,包括醫療人員在內,每一個人都會產生恐懼的情緒反應。在有效的治療方法尚未發現之前,因為擔心染病,一般人的心理必然非常焦慮與煎熬。這樣的心理反應其實是正常的。

問題是,假如疫情時間拉得太長,就會產生壓力。壓力之產生,與每個人的認知功能有關,包括對疫情的看法與解讀。假如每天看媒體與網路報導,自己過分解讀疫情,超過心理負荷,而產生認知、情緒、生理不適的感覺,或睡眠障礙,就必須要注意。

筆者曾經在SARS過後,調查SARS期間醫院的臨床醫療人員與行政人員的情緒反應,結果發現,接受較多醫療資訊的臨床人員,比接受醫療資訊較少的行政人員,前者的情緒反應比較不強烈。

處理壓力的方法就是面對目標,積極迎接挑戰,尋找資源的支持與協助。武漢肺炎疫情發生後,政府隨即成立了跨部會的疫情中心,隨時提供疫情與衛生教育訊息,就是非常有用的資源。另一方面,要冷靜自己,多用正面的言語、想法與信念鼓勵自己,調整認知角度,轉向積極正向的觀點。

還有一件令人激賞的事:對於我國包機從武漢撤僑,我們的年輕醫師發起醫療人員網路連署,支持政府堅守防疫底線,獲得超過十四萬名醫護人員響應。這就是面對挑戰的積極作為。

醫療人員做為政府的後盾,讓台灣的醫療體系在嚴峻的疫情中,能夠維持正常的運作,照顧國人的健康,也鼓舞人心。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