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開打一年多,終於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暫時化解緊繃情勢。第一階段協議包括七大要點:一、中國承諾增加對美採購二千億美元;二、要求中國保護智慧財產權,懲罰竊取商業機密的行為;三、不得強制技術轉讓;四、移除金融服務業限制;五、避免操縱匯率;六、雙方之前加徵的關稅並未撤銷;七、建立爭端解決機制。此一協議是美中之間第一份具有正式文本的貿易協議,對於兩國的利弊,以及全球經貿與台灣經濟的影響,特於此處深入探討。
吾人曾一再指出,美中貿易戰包含經貿戰、匯率戰、科技戰、地緣政治與價值之爭,亦即西方的民主體制、市場經濟與中國共產黨的數位獨裁、國家資本主義的抗衡。因此分析第一階段協議的成果,重點在於這些爭議是否得到解決,由此看來,美中之間除了不公平貿易狀態稍獲紓解外,科技戰、地緣政治與價值的衝突依舊存在。換言之,崛起中的新霸權對既存霸權的挑戰,雖在經貿上受到挫折,但是新霸權對全球和平的威脅依然強烈。就經貿而言,中國退讓程度其實不大。例如中國承諾在兩年內向美國增加採購二千億美元的製造業商品、農產品與能源,本來就是中國經濟發展與民生之必需品,只是改變採購的國家而已。這種情況早期也在台灣發生,當年因為台對美貿易順差太大,我國也派出採購團赴美採購,不但可發揮平衡貿易失衡的效用,更因此建立美國政界、商界及農業州的友台人脈。可以想見,中國二千億美元的採購金額必然可以帶來更大的政治效應。
中國的經濟成長,係建立在不對等的競爭基礎上,中國對外企的進入,採取保護主義予以阻絕,但對於中國進入世界市場,卻是以補貼、強迫技轉、偷竊智財權等手段扶植,如今在第一階段協議中,這個國家資本主義堡壘確實出現缺口了。不過,中國透過鎖國方式培植了許多企業怪獸,在中國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例如電商與行動支付等,如今美國相關企業即使獲准進入中國,恐怕先機已失,商機所剩無幾。然而,制定保護智財權、禁止強迫技轉的措施,固然無法追回、補償過去所失去的,卻仍有重大的意義,即防止中國藉此不公平競爭手段完成「中國製造二○二五」,確保美國高科技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製造二○二五」是中國邁向製造強國,完成中國夢的基礎,此一計畫失敗,中國稱霸全球的野心恐將夢碎。
再由第一階段協議簽訂,美國依然加大對華為的懲罰力道,以及在香港、西藏、新疆、東海、南海等議題上,彼此的衝突對立並未舒緩,可見美中在高科技、地緣政治的抗衡,形勢依舊緊繃。美中貿易戰爆發之後,台商加速回流,而在印太戰略中台灣更具有不可或缺的戰略地位,可說台灣是貿易戰的大贏家。如今,美國加諸中國的關稅並未取消,且中國的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台商回流的趨勢顯然不會改變。更重要的是,過去台灣景氣低迷主要肇因於產業大量西遷,對內投資不足,而今趨勢反轉,台灣內部投資可望逐步加溫,若能善加把握,台灣經濟可望走出一波好光景。其次,美國仍持續對中國進行科技戰,則以台灣科技產業鏈的完整性與強大綜效,必將成為美中爭取的合作夥伴,角色更加舉足輕重。此外,在地緣政治上,中國對外擴張以成就中國夢的腳步並未放緩,因此美國以印太戰略圍堵中國的新冷戰架構仍將是國際政治的基本盤勢。台灣位處第一島鏈的核心位置,是印太戰略成功與否的關鍵,蔡英文總統倡議將美台關係升級為「全球合作夥伴」,意義在此。
綜上所述,第一階段協議解決經貿上的部分爭執,但國家資本主義並未被撼動,美中之間有關科技與地緣政治之爭,依舊存在。美國國務卿龐皮歐即坦言,儘管美中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仍是美國頭號勁敵與長期挑戰。在此情況下,台灣的科技供應鏈與戰略價值的重要性不變;更重要的,若是美中衝突最終演變為捍衛民主自由之戰,則堅守民主價值與市場經濟的台灣,將會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認同與支持,更加確保台灣的國家利益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