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二○二○這場「冷」戰

◎ 李坤隆

這次的大選,表面上是炒得沸沸揚揚,十分熱鬧,但是仔細觀察卻可以發現,相較於以往是相對的冷清,除了韓國瑜帶頭衝的媒體效應之外,就是兩個政黨之間的叫陣廝殺,最多就是小黨為搶版面的脫序演出,尤其在南部,我們看到的是候選人為了撙節開支,助選人減少了,活動動員的次數減少了,總部的地點也縮小了,連總部成立的時間都延後了。

對於這樣的情形,背後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政治人物思考的:

第一、對政治人物的不信任:記得以前民進黨在街頭演講或造勢時,總是萬人空巷,那種自動自發的態勢是令人感動的,如今,候選人不太敢造勢的原因就是動員不易,而要分層動員絕對耗費不貲,所以大型造勢除了總統級別之外已經不復見,這背後的主因跟選民對政治人物的不認同應該是脫離不了關係,因為總不能全部都靠動員。

第二、對選舉的冷漠:以前,選民總希望在選舉時,可以聽到許多不同於平時的論述,甚至是願景,這麼多年下來,候選人當然還是有很多的政見提供選民參考,但是跳票的政見實在是太多了,導致選民已經難以信任這些選前的承諾,於是對選戰的冷漠就反映在一次次的選舉之中,而且往後的情況恐怕只會更加的嚴重。

第三、小額捐款大幅減少:選舉需要的小額捐款遠比看不見的大額資助來得重要,因為這就是真正的民心,就像民進黨當初的三隻小豬所帶起的風潮,才能真正帶出選票;但是今年這種小額捐款很難出現風潮,所以候選人不僅資金大幅減少,對於選舉的勝算也顯得躊躇,連帶不敢將大量資源投注在選戰中,避免血本無歸。

以前的選舉就是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一個過程,現在的賄選大幅減少之後,其實在某個層面上也讓部分偏鄉與年長選民對選舉失去興趣;不過,對於大多數的選民而言,主要是因為這些年下來,政治人物選前有一套,選後另一套的態度,已經讓選民失去信任感。

也許,選舉可以刺激民主更進步,卻也可以是加速民主更退步,看看選民的反應,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應該有更深的省思吧!

(作者為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博雅課程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