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慶祝「不消費日」:生活品質不是物質堆積而來

◎ 張瓊婷

十一月有兩個關於消費的節日,一個是雙十一購物節,另一個則是感恩節隔天的「不消費日」(Buy Nothing Day)

不消費日?是的,一個慶祝甚麼都不買的日子,今年確切的日期在十一月二十九日。其實,感恩節翌日在美國原被視為耶誕節購物起跑點,同一天被訂為「不消費日」,是針對過度消費的反制,希望喚起大眾省思「有哪些東西可以別再買了」?

首先,即使不考慮網購所造成堆積如山的包裝材料,東西買回家後,還需放置空間,從衣櫥到停車格,寸土寸金的地價,在購物衝動的片刻可曾想過?

其次,「薄利多銷」的概念,加上生產者有計畫性的產銷不耐用的產品,包括幾乎成了一次性商品的褲襪、塑膠玩具、常需汰換的電腦手機設備等,日常已少見能好好傳給下一代的物品。我們抱怨空氣品質不佳,卻又不斷將淘汰的商品丟往焚化爐裡燒。消費者應藉由行動,將要求品質的聲音傳達給生產者。

再者,省下的金錢、時間和空間等,可用於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多和家人朋友相處、給土地喘息的機會、給留在台灣的下一代多一些可能等。換言之,以提高生活品質,替代掉積累物質這樣的生活目標。

歐洲已開始擘劃「永續消費」,例如芬蘭政府在其「從少獲得更多」(More from less - wisely)和前期政策計畫中,展現將芬蘭形塑為較少物質,但較高生活品質之國家目標;德國在其永續消費國家計畫中,亦認定提高生活品質須尋求非物質的手段;瑞典政府的永續消費策略則側重相關資訊流通和知識養成。

反觀台灣,政界仍充斥著非得發財和建設不可的政見。充斥各地的「蚊子館」、不得安寧的道路工程、未見損壞即挖得坑坑洞洞的公園等等,花了納稅人的血汗錢,究竟提升了誰的生活品質?台灣整體的國民所得呈現正成長,問題在所得分配若不能有效解決,財富累積受到世襲加持後,未來世代所面臨的貧富不均將更形嚴重。

台灣的經濟實力與人民智識已達一定水準,該是思考分配正義與生活品質,摒棄花大錢,以脫離經濟成長迷思的時候了!

(作者為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