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階核廢料處置之國際進度

◎ 賈儀平

高階核廢料處置是我國核能爭議的焦點之一,然而多年來政府並未正視這項議題,自然很難估算何時才能完成處置場。

國際上對高階核廢料處置的共識,是將其深埋地下三百至一千米,且地下水難以流動的地層,期能阻絕放射性核種流入生活環境。雖然全球尚無啟用的高階核廢料處置場,但是芬蘭的處置場即將完成,美國、瑞典及法國也先後選出場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際經驗或許值得參考。

美國是核能先進,一九五○年代曾勘查鹽層作為場址,岩鹽透水性極低,任何裂隙會由鹽水結晶重新填滿,但選址遭到地方反彈而告終。一九八二年國會立法進行選址,最後選在內華達沙漠亞卡山地下三百米,地下水幾乎不會流動的未飽和層。然而經過六十多年,處置場仍在政治漩渦中。

法國是核能大國,為避免核廢料成為後世負擔,早年即開始處置工作,一九九一年立法展開研究調查及民眾溝通。場址選在地下五百米富含黏土的泥岩中,岩層透水性頗低,如果出現裂隙,可以自行癒合,目前在進行地下試驗。

瑞典早在一九七○年代就立法要求安全處置高階核廢料,其選址程序完備,審查詳實,估計要六十多年才能完成處置場。鄰國芬蘭師法瑞典,然而政通人和,處置工作後發先至,預期於二○二○年代中期啟用處置場,前後僅花四十多年,深獲全球關注。

芬蘭與瑞典沒有未飽和層、鹽層或泥岩可以利用,場址都在當地常見的花崗岩,因為長期未受擠壓,岩層裂隙很少,地下水流動緩慢,且地點位於海邊,任何滲漏將流入海洋稀釋。

鑒於國際法規與環保認知,我國已無境外處置的選項,那麼台灣有適合的場址嗎?看看阿爾卑斯山區的小國瑞士,與台灣處境類似,水文地質條件難與大國匹敵,但自一九七二年就致力於核廢料處置,已投入超過一千八百億台幣持續研發與試驗,期望於二○六○年在富含黏土的頁岩層完成高階核廢料處置場。

高階核廢料處置選址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然而我國至今尚未正式起步,深層處置技術落後先進國家三十年以上。政府既欠缺核廢料管理法規,亦無實質主管機關,堪稱國際末段生,您認為台灣何時才能完成最終處置場?

(作者為前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