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國產車的新南向

◎ 楊宗新

曾一手打造日本國寶級跑車「GTR」的水野和敏,在結束與裕隆五年合約後,不再續約。這位前總裁嚴凱泰在世時重金聘請的大師,未能如預期讓旗下品牌「納智捷」熱賣,反使銷量節節萎縮,繼在中國市場停產多部車款後,集團近日也在「廠辦合一」政策下遷往三義,並進行人事裁減。

作為國內唯一自有汽車品牌,裕隆的歷史甚至比起早已走入國際的「本田」還要悠久,卻遲遲無法在車壇站穩腳步。問題到底出在哪?二○○八年納智捷剛上市時,許多人在「支持國產」想法下,紛紛以行動力挺,市占率穩步上升。為了在競爭激烈的車市中做出明確市場區隔,裕隆在水野就任後一改方向,致力提升馬力與操控,意圖以性能吸引國人目光,缺忽略了多數用車人最在乎的稅金、妥善率、後勤保養及二手車價。

在經濟不景氣及高油價下,荷包才是消費者的主要考量,這也是為什麼引擎萬年不變、馬力不強、安全性屢遭質疑,但卻省油、不易故障、副廠零件好找的日系國產車,能在銷量排行長期名列前茅的原因。至於性能、操控及馬力,除了高端消費者外,對一般人來說只是錦上添花。豪華進口品牌,為展示其造車工藝,自然會追求這些特質,然而對剛起步、體質尚不完善的納智捷而言,未免顯得跨太大步。

國家欲發展自有汽車品牌,需有足夠市場,否則難以在規模經濟優勢下壓低生產成本。以人口總量、用車人口均略多於我國的澳洲為例,政府極力扶持的國產品牌「霍頓」,鑒於研發成本難以攤平,多年來均採生產「貼牌車」方式營運,即與國際大廠技術合作,生產其既有車款後貼上自己的牌子,但即使這樣,依然因內需市場不足、外銷又賣不過該車款的原有品牌,終於在二○一七年走入歷史。

納智捷若不想步入「霍頓」的後塵,除了應調整造車策略外,外銷市場的選擇也是重點。過去長期投入的中國市場雖有距離近、語言文字相同等優勢,但也存在政府對外資嚴格、市場削價競爭等不利因素;反倒是經濟成長快速、對台灣產品具一定信心的東南亞,似可列為下個潛在市場。

(作者為研究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