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有機的生活態度

■ 潘翰聲

農委會打算放寬有機標章標準,容許農藥殘留在標準值五%以下,引發社會議論。其實,源自國外的「有機」是一種社會生活的態度,而不是狹隘地以有無使用農藥來定義。

由於近年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促使高收入階層有了追求樂活風的動機,台北市中心特定社區有著高密度的有機商店,包括石化業、造紙業、連鎖通路業等大財團,也紛紛介入此一利基市場,甚至以大老闆的養生之道作招牌。弔詭的是,沒有健康的環境就沒有健康有機農產品的基本常識,原本是推動社會與環境改革的動力,卻逆轉為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邏輯,以至於每年從國外進口有機產品達十一億元以上,高達本土有機農產一倍的怪象,以及消費者團體對農民傲慢的態度。

台灣樂活風潮下的有機,變成個人單薄的消費行為,對環境倫理毫無所謂。一箱箱飄洋過海坐飛機來的有機農產,排放多少不必要的二氧化碳?當個人的健康必須以地球的健康為代價,這樣空洞的有機還剩下多少環境意義?當消費者只褊狹地認為有錢就是老大,花了一倍的錢絕對不准有任何農藥殘留,而不願費心去認識整個生產過程的環節,只想偷懶依賴認證標籤,產銷關係又有多少改變?

以愛文芒果這樣鮮美多汁的熱帶水果,在四季如春、適合蟲菌滋長的南台灣,要達到完全禁絕農藥使用並非一蹴可幾,獨立小農戶必須耗費十幾年心血與光陰才有可能獲得有機認證,誰來支付過渡期間生產力降低所導致的收入驟減?從整個社會最大福利的角度來看,與農民一起努力來逐步降低不必要的農藥使用,絕對比抱著錢等待購買少數農民生出符合標準的有機產品,更有意義。(作者為綠黨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