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語不是閩南語

■ 張千舞

教育部之「整理台灣閩南語基本字詞工作計畫小組」,昨日公布第一批「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以統一母語教學及學習之用字依據。教育部致力於母語工作,令人敬佩,其第一批成果,必可帶動社會上的學習母語風氣。

唯,美中不足的是,整個計畫把「台語」稱為「台灣閩南語」,甚至直接稱為「閩南語」,這樣的疏忽可能反而會造成社會上的誤解,以為閩南語就是台語,台語就是閩南語,而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閩南語是中國福建省南部的語言,早期台灣來自中國的移民固然以閩南的漳州人、泉州人為主,但是,經過三、四百年的演變,台灣已經發展出自己的台語,有別於閩南語。十七世紀以來,曾經統治台灣的西班牙、荷蘭、日本,都對台語的形成產生影響,漢人與平埔族、原住民融合,語言當然也因此受到影響。

例如,萬華原名艋舺,manka乃平埔族發音,意思是指獨木舟。再如,華語的打折,在台語中是「割引」,而割引來自日語。還有,台語所用的「督學」,也是源自日語。這方面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台語對照漢字的「推薦用字」,有助於台語的推廣。然而,也應該同時注意到,不少台語與漢字無關,如果要形諸文字,還須借助羅馬拼音。有些人主張,要完全使用漢字系統將台語文字化,這樣的觀念明顯犯了台語即閩南語的錯誤。

因此,在公布「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之際,我們除了要向主事者的辛勞致敬,也希望教育部能為台語正名,台語就是台語,不要拿來跟閩南語混為一談,這樣才能避免以訛傳訛,造成台語是「中國方言」的印象。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