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伊斯蘭 統一或民主

◎ 楊宗新

伊斯蘭國領袖巴格達迪在美軍圍剿下自爆身亡後,宣告極端宗教主義走到盡頭,試圖統一伊斯蘭地區的壯志,恐成絕響。

阿拉伯世界源遠流長,早在八世紀,阿拉伯帝國便已發展出與唐帝國、拜占庭帝國鼎足而三的高度文明;十三世紀帝國滅亡後,阿拉伯人先後臣服於蒙古人及土耳其人,卻都成功的以伊斯蘭信仰同化了征服者;一次大戰後,鄂圖曼土耳其瓦解,中東地區改隸英國,直到二次大戰後,各國方始紛紛獨立。

戰後初期,阿拉伯世界曾有那麼段時間,是追求民族統一的。當時在最早完成現代化改革的阿拉伯國家─埃及之帶領下,各國聯合與以色列進行了數次戰爭,雖敗多勝少,卻將民族主義浪潮推到極致,埃及總統納瑟更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人物,不僅敘利亞自請併入埃及,伊拉克、約旦也一度有意追隨。直到一九七○年納瑟逝世,繼任的沙達特為了收復西奈半島,選擇承認以色列,極端民族主義始告終結。

自此之後,阿拉伯世界再無共主,各國進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偶爾鬩牆」時代。而在此區域常見的兩種統治方式,王權世襲制、強人獨裁制,鑒於訴諸民族主義可能危及政權正當性,卻仍有團結民心、維持穩定需求,只得在相當程度上對境內宗教勢力做出讓步,加以鄰近的波斯人國家伊朗,也在一九七九年改採政教合一制,這些都成為極端宗教主義興起的背景。

其實無論民族主義或宗教主義,之所以讓阿拉伯人走向極端,是因為他們所念茲在茲的,在於恢復昔日榮光。是以在二戰之後,追隨國際社會「民族國家」潮流,試圖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但遭以沙烏地為代表的王權勢力反對;此路不通後,乃改以宗教為號召,盼建立統一的「哈里發國」,這不僅被既有統治者抵制,國際社會亦不支持。在賓拉丹及其追隨者巴格達迪相繼離世後,此路勢將沒落。

兩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的根本在於,波斯灣盛產石油,大國為了經濟利益必須介入,自難放任其自行發展;而中東各國政府在歷經遭宗教力量反噬的教訓後,也應體認到,若想維持長久統治,就必須解禁更多公民權利。

(作者為公務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