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中國國慶閱兵 看解放軍的創新/不對稱戰力

◎ 呂禮詩

中國慶祝建政70年,日前在天安門廣場動員了一萬五千人以徒步方隊、裝備方隊及空中梯隊等編隊,進行閱兵分列,辦得熱熱鬧鬧。看熱鬧之餘,此次閱兵近40%的裝備是首次亮相,其與2017年慶祝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閱兵思維有什麼轉變?對於被武力威脅的我們,更應深思其中的門道。

六四事件後歐美國家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使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舉步維艱,在山寨、竊取與自力研發的軍事技術外,另闢了「創新/不對稱」的蹊徑;這也是何以近年來解放軍在國防預算大幅成長下,仍然使用貌似上個世紀的軍事裝備;然而西方國家近來才逐漸瞭解,這些棄若敝屣的技術「再創新」後,反而成為不對稱的戰力。

特戰裝備方隊中的獵鷹旋翼機與預警雷達方隊的車載預警雷達,就是其中的翹楚。

獵鷹旋翼機其實就是將輕航機轉為軍用,這個點子雖然突兀,但其航程遠超過台灣海峽的寬度,亦可在改裝的貨櫃輪上起飛;故改變塗裝後,的確有利於特戰部隊先期滲透灘岸,作為斥候或進行破壞。

預警雷達方隊中兩款車載預警雷達,其以特高頻(VHF)頻段及圓極化(circular polarization)天線等物理特性,遂行「反匿蹤」的長程預警;且閱兵車型已從過往的曳引拖架改為車載結構,顯然從以色列空襲敘利亞慘遭摧毀的教訓中,獲得了難得的實戰經驗。

搭載高超音速滑翔載具(hypersonic glide vehicle, HGV)的東風17型常規飛彈,其特殊的外型無疑是此次閱兵中的亮點。其運用了中國「兩彈一星」(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推手錢學森在1940年代所提出來的彈道設計,其低空、高速與彈道的不確定,將使現有的飛彈防禦系統難以有效的預警及攔截;此一飛彈即為彈道創新運用與難以防禦的不對稱最佳例證。

無人作戰方隊中的水下無人潛航器,可以側推、上浮、下潛及俥葉維持潛航器的位置,實施水下作業;故間接的證實了上個月《紐約時報》刊載「台灣可能成為中美爆發戰爭的導火線」(This Is How a War With China Could Begin)一文中,外交部長吳釗燮提及解放軍可能破壞台灣周邊海底電纜的「攻防計畫」(plan for defense and offense)。

此次閱兵,解放軍展現了第二島鏈外的「反介入」能力,又透過各式無人載具建構陸地、空中、海洋及電磁頻譜的作戰能力,故《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日前以「中國閱兵預示了對美國和台灣的『戰爭計劃』」(China’s military parade heralds ’war plan’ for US and Taiwan)做為中國建政70周年閱兵的觀察。

「創新/不對稱」從來就不是「廉價」的代名詞,而是在戰具、戰術的設計或運用上的創新與不對稱,造成對手因戰術的失衡,而導致戰略的潰敗;近年來國軍將「創新/不對稱」奉為圭臬,詞彙散見於各種論文、報告與計畫之中,卻少見能實際反制解放軍「全域作戰」的完整規劃。這種「口號式」的建軍,實在令人憂心!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