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母語保存 聽說讀寫

◎ 臧汀生

主張母語復健時,卻強制口語書寫規範化,這樣好嗎?倘若因為大眾習於「唯一」的規範用字,從而自願或被迫拋棄規範字以外的其他「母語方音」,豈非與「母語復健」的宗旨背道而馳?如果說唯我獨尊的國語政策是暴政,那麼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方音,統一規範在規劃者儼然的強制下,不也是「暴政」嗎?如:甲「與」乙的台語各地母語「方音」有:kiau7嬌, tsham參, ham含, tham探, kam鑑, kah甲, kang降仝, hang巷, tang凍…。結果某電視台卻將教育部公布的「建議字」一概視為「規範字」,只許使用「仝(kang)」(以上標音的聲調因涉及前位變調的方音之別,遂予以省略)。

回顧原民台與客家台分別曾於開播之初使用羅馬字母(原)與客語字做為旁白字幕,結果原本對其母語的聽力甚感困難者,因為看不懂字幕,遂完全無從藉由語意的了解,輔助其語言的學習;於是該兩台隨即絕大部分改為大眾視而知意的華文,以本人為例,便也因此邊看邊做筆記,樂在其中而學到了少許的原民語及客家語的詞彙。

真懷疑,明明借鑒在前,何以非要把台語母語的復健訴諸於台語書寫的用字呢?難道營造個人或社團在台語書寫的考古、規劃、書寫的能力與地位,比台語的充分保存與發展更重要嗎?「專家」們可曾自問,在威權的語文暴政下,其如今仍然能夠保有足以成為專家的台語能力,究竟是來自語言「聽」「說」的環境,或是教導其「讀」「寫」的字典詞典呢?羅馬、印度、中國……古文獻不是完整保存嗎?然而他們當時的語言如今安在呢?

(作者為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