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集體亢奮 快樂受虐

◎ 王崇堯

「集體亢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是宗教活動或政治造勢中常見現象。社會學家涂爾幹指出「集體亢奮」就是經由某種特別「儀式」,來誘發粉絲群眾們的熱情與狂喜,進而鞏固群首與粉絲群眾們的社會關係。特別當粉絲群眾被一種簡扼的口號(像得救或發大財等)緊箍住時,一點一滴的群眾活力就會占據每一個粉絲心靈,它可被宗教式地安撫成一種傷痛後的心靈滿足,也可被政治性地催化成對社會不滿後的暴民心理。

問題是大多數活在理性世界的人們,對此現象不是嘲弄就是視而不見,認為社會一些奇特的「集體亢奮」終究會在理性的說服下消退。其實不然,如果我們夠坦白的話,有時也不得不承認在我們微弱的內心深處,多多少少也隱藏著對社會不滿但卻被壓抑下來的心痛。政治工作者必須學會理解、體諒群眾不安的集體亢奮,但它應該被紓解或醫治,而不是被鼓譟成仇恨。被鼓譟成仇恨的「集體亢奮」具有弱化社會心智的感染力。一方面粉絲群眾因社會排斥而更充滿敵意,一方面社會也會築起道德或政治正確的高牆來保護自己。人類學家維多.特納(Victor Turner)認為「集體亢奮」是人類普世皆然的一種能力,其功能可讓整個社會結構暫時鬆動,使其不至於過度僵化或不安;不過「集體亢奮」活動不能持續太久,否則會導致社會分裂瓦解。

團體所凝聚的興奮感,若只被用來強化個人與團體領袖兩造之愛時,就毫無美感可言。在此,「集體亢奮」帶來的只是個人對領袖一種自我否定式的臣服之愛,而非真正「愛與包容」。這種在興奮中陶醉於對「他者」的臣服,接受對方予取予求仍覺得快樂的受虐,在人類互動關係屢見不鮮,可能表現於男女情愛、政治上領袖與跟隨者、或宗教上師尊與信眾等。

台灣的政治與宗教活動相當類似,它帶來熱情也帶來興奮,造成風潮也造成混亂,它鼓吹愛但常見到排斥。政治或宗教興奮之餘,人對其追隨者就會死心塌地,對反對者就會拳頭相向。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深信社會學家韋伯所說:「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一定有一套法則來應付失序,減低社會解體的威脅。」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院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