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母語復振的開步走

公共電視集團的台語台七月一日開播,這是繼客家語、原住民族語之後,最新成立的台灣母語電視台;在推展、復振台灣母語和文化之路,這是值得重視的里程碑。今後,台灣人透過觀賞母語電視台節目,期待可讓母語和生活結合,進而理解、欣賞我們的文化、歷史、藝術…,一起關愛這塊土地及人民。

台灣是多族群、多語言、多元文化的社會,原住民語言更因其古老、多元而被認定為全球南島語族最寶貴的人文資產。不過,受到外來政權語言政策霸凌,台灣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等母語都成弱勢,逐漸凋零,有些原住民語且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滅絕。語言是文化的根,母語凋零或滅絕,文化斷根無以傳承,後人難以理解、欣賞、傳承前人一脈相連的生命智慧,「母語斷、文化滅」就是這個道理。

不僅原民語,客語和台語現況也很不理想。調查顯示,年輕一輩普遍不能通曉、使用母語;台北市尤其有一半學童不會台語。在網際網路時代,多使用一種語言,就是多一種優勢,母語尤其不能不通。尤有甚者,在母語式微之際,年輕世代的英語水準也普遍下降,大都只能透過華語或中文溝通、理解外在世界。相較於現今八、九十歲以上的「多桑世代」,普遍能通曉母語、日語和華語等三種語言,台灣年輕世代一般的語言能力,不進反退。

現在進行式的香港「反送中」抗議活動,足可提供台灣人這方面的思考。透過影視畫面,香港不論走上街頭的年輕人或強詞自辯的特首林鄭月娥,總以廣東話發聲,或以英語訴諸各界。相形之下,台灣有哪個政治人物能在鏡頭之前,全程以不夾雜華語的母語向公眾溝通說明。已「回歸」中國二十二年的香港,維持國際化之際猶不忘母語,正是台灣所應見賢思齊的。

檢討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台灣,保存母語不如香港,教育是一大因素。日本時代雖曾推倡「國語」運動,但台灣經五十年殖民統治,母語猶存。二戰後的外來政權強勢推動「獨尊國語」政策,在「中國化」主導教育文化的日子,說母語是學校教育的禁忌;學童因講「家鄉話」或「方言」而遭扣分、罰錢、掛狗牌等羞辱的慘痛經驗,中老一輩至今夢魘猶存。

電視廣播的限制或禁止使用,是語言霸凌另一手段。電視是全家觀賞、深入家庭的傳播媒體,為了「獨尊國語」,政府當局限制或禁止母語節目,不僅導致母語式微,如今四十五歲以下者母語使用能力大受影響,還曾造成傳統布袋戲以「國語」發音的鬧劇。另一惡果是輕賤母語,電視劇中社會底層人物或不入流角色,多以母語發音;機關、學校、職場、官方及公眾場合,「講國語蓋高尚」普遍成風。母語經此語言歧視摧殘,奄奄一息,台灣幾近母語失語社會。

台灣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理事會最近議決「會議以國語為交流語言」,招致風波,即顯示歧視母語的舊慣仍在。按「國家語言發展法」明文,台灣母語在內的「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上述「開會只准用國語」規定,顯然違法,也凸顯「獨尊國語、禁說方言」的心態依舊,是繼前此校長遴選違反程序正義,有損台大聲譽地位的又一負面案例,文化部、教育部、監察院不應坐視。相形之下,外交部宣布,護照的外文姓名可用台灣母語音譯,才是尊重包容母語的應有之舉。

隨著公視台語台上路,台灣三家母語台已然齊備。可以想見,由於遭到多年霸凌打壓,母語復振之路不因電視台成立而倏成康莊大道,但母語台無疑提供了有利台灣語言文化轉型正義的園地或平台。它是大眾傳播媒體,自以服務最多閱聽人為目標,以靈活使用母語為手段,且以融入生活為最佳途徑。

七月以來,公視台語台以新聞、戲劇、益智遊戲為主,但以全台語播出的內容,在表達、發音、字幕等都可再加精進;節目力求雅俗共賞之際,也不妨以兒少及年輕人為吸引的對象。畢竟,母語要有未來性,必須年輕人願意且樂於使用;從而,台語發音的卡通或音樂節目必不可少。對政府部門來說,復振母語是漫漫長路,立法、設電視台只是開始,歷經多年打壓與荒廢,有志者始能為之扭轉改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