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評議「出錢請中國衛星拍台灣」

◎ 云釋

農委會官員表示:「我們不是國安人員,做每一家的公司背景調查。」認為把衛星影像與糧食安全混為一談是「過度聯想」;如此「樂天」,讓人捏把冷汗。

雖有學者提及影像須人為解讀後,才會有特殊意涵,也有網友認為即使不買影像,也有全世界各國不斷拍攝台灣。不過,這是因為對衛星影像有所誤解,以為衛星影像是以「肉眼」來看,才誤認買圖與國安無關。

細想這個案子的關鍵,在於「農作物判釋」這門技術中,衛星影像的購置,並非無差別一次購入全年全台影像,而是指定時間、區域、拍攝次數,挑選著買。政府指定影像時,對企業透露出哪些資訊,才是關鍵。

大眾之所以輕忽,是因為把「空間解析度」(肉眼可看到的清晰度)當作問題核心;但在分析上,十公尺空間解析度是低解析度,僅能以植生數值分析,以肉眼觀看時,雜草、高麗菜與蒜頭,或椰子、檳榔與橡膠木,看來都差不多,讀者可搜尋福衛二號影像嘗試分辨看看(福衛二號影像解析度達八公尺)。

雖然全球有無數衛星觀測,但低解析度衛星僅能測得大致「總體綠色面積」,對於「何種植物」與「多少產量」,恐怕都不會有太理想的表現。

甚而,即使高解析衛星測定產量,也僅止於「猜測」。此因衛星所屬國無權對他國做「農作物普查」,「精度」的比對資料可靠度,往往無從確定。因此無論如何都不可宣稱得到真正的資料。連種類都不確定,如何分析個別作物產量?

但政府標案下,企業要求提供普查紀錄參考卻屬正當。土地有一般地區與重要產區,也有政府管控強弱的區分。農作物生長期間,又有雲層會時不時遮蔽天空。農試所欲買到能用的影像,必然要提供各地各類作物歷年平均生產至收穫時間,甚至說明觀測重點,才能讓衛星廠商能在期間內避開雲層,挑選最符合需求的影像。

一旦透過內部農業紀錄與外部遙測分析數據結合,即可能推敲出影像中的作物種類、主要公糧倉、經濟作物重點產區、林下作物、水資源分配時間與供水順序、收穫測量(產量紀錄)、各種作物產出時間等等,也可分析得知農作生產鏈從何處掐斷最具效益。這也是國防安全研究院先進科技與作戰概念研究所所長歐錫富所說,形同農試所出錢,讓中國掌握台灣的即時糧食情報。

衛星拍攝應用於軍事,本在國際上多有爭執,防堵遙測技術侵害國安的討論是老話題了,資訊控管不能因為已有許多衛星存在而鬆懈,然本案主關官員一派輕鬆,可知教育須再加強。再者政府採購案並非日常採買,更是對民間扶植投資,與其成本掛帥,不如效仿外國金援重點產業,對國內航太產業鏈多點支持。

(作者為地理資訊專業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