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華今年已高齡88歲,是台灣膠彩畫界少數的前輩女藝術家。(記者何宗翰攝)
位於台中柳川旁的「林之助紀念館」,正是當年林星華學畫的地方。(記者何宗翰攝)
林之助被尊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他的嫡傳女弟子林星華,今年已經88歲,她從大學啟蒙開始,對膠彩畫的創作、推廣及教育,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時間,林星華回憶:「當時衝著林老師說『教女孩總是有頭無尾』的一句話,我誓言在有生之年絕不會放棄膠彩畫!」
膠彩畫在日治時期傳入台灣,是一種以膠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礦物質、土質、金屬等顏料繪製而成,歷史悠久,中國敦煌莫高窟就是以膠彩繪成的壁畫;在日本被稱為日本畫、東洋畫,以區隔西洋畫。林星華說:「膠彩的美在於顏色,放久了也不褪色,畫一次就永遠保存下來。」
1932年出生在台中市的林星華,從小沒上過美術課,就讀台中家職的時候學做衣服,老師規定要拿曲線尺畫弧線,她卻能徒手畫出接近完美的線條,讓老師也相當佩服,她得意地說:「後來甚至拿毛料讓我幫她兒子做西裝。」
考上台中師範普通科後,林星華開始向林之助學習膠彩畫,起初在課堂學素描跟水彩,看她對繪畫有興趣,在課後指導關於膠彩的基本功,從裱紙、寫生、作畫稿、線描、敷彩、渲染等這些慢工細活的程序。
「我大哥是我爸的養子,到東京工作都會寄顏料回來給我,一次都花好幾萬塊,那時候老師一個月薪水才180元,哪裡買得起。」林星華回憶:「最便宜的『胡粉』是用牡蠣的殼去研磨成白粉,有次被郵局的人扣著一盒不給我領,以為是毒品,我也沒有錢再去買回來。」
「林之助老師注重寫生,有一次他問我牽牛花的藤是怎麼轉上去的?原來牽牛花一定按照逆時針方向旋轉上去,不是亂爬的。」林星華說,「不管畫花、畫鳥,寫生前都要徹底知道它的構造與習性,不然會被專家抓到把柄。」
為了把鳥類畫好,林星華在家裡養鳥,仔細觀察爪子,把翅膀攤開來看,甚至養過大型雉雞,她說:「雉雞尾巴很長,需要比較寬廣的環境,籠子得做1、2個房間大,市區的房子養不了,後來還是死掉了。」
現在位於台中柳川旁的「林之助紀念館」,正是當年林星華學畫的地方,她回憶說:「師母很疼我,常常請我留下來吃飯,林老師很信任我,有些學生的畫稿要先拿去給老師看,著色後再拿去給老師看好幾次,我覺得這樣會變成老師的作品,我都是等到作品完成也展出了才讓老師看到。」
師範三年級時,林星華就以作品《紅薔薇》參加省展入選,後來陸續參加省展、公教美展、台陽展皆有得獎,她嘆說:「可惜這些作品都歸主辦單位收藏,後來不知去向。」
當年原本膠彩畫被歸類在國畫部,後來受排擠趕了出去,直到1983年林之助提倡「膠彩畫」以正名,成立「台灣膠彩畫協會」,由林星華擔任監事。林星華回憶:「戒嚴時期優秀青年都規定要加入國民黨,小弟林心智到美國喬治亞大學念兒童心理學博士,念完以後,國民黨不讓他回來,因為他不是國民黨;沒有入黨他也照樣愛國、愛台灣啊,結果到最後我媽去世的時候也不能回來。」
另一個弟弟林弘宣因為擔任《美麗島雜誌》服務處總幹事,美麗島事件後被送去綠島關了很多年,直到罹患淋巴癌,才獲得假釋就醫出獄。林星華說,她的抽象畫多半都是在戒嚴時期的創作,畫了怎麼解釋都可以,避免被找麻煩,「像作品《打拚》,畫的是大家都很努力,但是卻被綁住,都不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