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Taigi與台語

◎ 何信翰

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各族群使用自己的母語逐漸得到社會共識。但在落實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爭議,其中,「台語」的名稱是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當年的語言平等法,最後就因為語言名稱的爭議,只能在條文中使用「Ho-lo話」做為稱呼,是當時法案中唯一使用非漢字表示的語言名稱。時至今日,政府部會的公文中,有稱「台語」的,有稱「閩南語」的,也有用「河洛語」的—身為台灣最大族群的母語,竟然連個一致的「正式名稱」都沒有,也就難怪台語人要戲稱這是「那個不能說出名字的語言」了。

事實上,在學術上哪個語言名稱較早出現;在實務上哪個名稱目前較多人使用,這些其實都很明確。但語言名稱還牽涉到(歷史)情感,這就是較難解決的部分。反對用「台語」的最大理由,是覺得「台語 = 台灣人用的語言」,這樣就歧視了其他族群的人。

這種連結也不是沒有原因,老一輩的人確實有時會稱呼使用客語的人為「客人」;使用原住民語的是「原住民」;使用台語的是「台灣人」。因此即便現在已經幾乎沒有這種連結,早期的印象仍停留在其他族群老一輩人的腦海中。因此即便台語人一直強調「台語」是專有名詞而非普通名詞,就和「台大」不等於台灣的大學,「台銀」不是台灣的銀行,仍有部份其他族群的人認為用「台語」的名稱歧視其他族群。

要解決情感問題,其實可以從語言名稱的英譯著手。目前「台語」的常用英譯有「Taiwanese」、「Southern Min」、「Taiwanese Hokkien」等。後兩者的翻譯並非台語,而Taiwanese又容易被認為是坐實「台語 = 台灣的語言」這種指控,對解決語言名稱問題並沒有幫助。因此,不如採用音譯方式,把「台語」譯為「Taigi」(「台語」兩字的台語唸法),這樣既能保存「台語」的稱呼,又能避免「台語 = 台灣的語言」這樣的不當聯結。當社會大眾逐漸習慣如Do you speak Taigi? 這樣的用法之後,再來處理中文稱呼,相信更能在情感上說服反對者。而這種「直接用母語的讀音音譯」的狀況,在國際語言名稱的翻譯上也屬常見,沒有道理不試試看。

(作者為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