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立大學區域化

■ 賴世剛

國立大學因地方化或區域化,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公立大學,如市立大學或縣立大學。據聞,甫獲得政府五年五百億幾近半數補助的贏家台灣大學以及成功大學,其今年甄試入學的學生,竟然泰半分別來自台北市及台南市周遭附近的城鎮,確實形成大學發展的地方化特色。

然而,弔詭的是,兩校均曾誓言在短期內擠進世界百大的國際性頂尖大學。殊不知大學新生的多元化,是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的必要條件之一。放眼國際一流大學,其新生的來源多來自世界各地,方能創造校園的多元文化及價值觀。我們不敢奢望國立大學能吸引大量的國際學生就讀,但既然是「國立」,其學生至少應來自台灣本島各地以及離島地區,方具代表性。

國立大學的地方化以及區域化,將使得學生品質趨於同質化。具指標性的台灣大學及成功大學亦復如此,更遑論其他。長此以往,如同學術界的近親繁殖,其不但不利於校園內學術研究的發展,更將使得大學逐漸失去競爭力。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