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談石化管線知識轉譯

◎ 洪文玲、王治平、黃斐新

7月31日高雄氣爆五週年將屆,市民需要省思與石化工業共存的未知風險,正視石化管線知識轉譯與知識近用權(Accessibility)的議題。氣爆發生後,該條石化管線雖已廢管,但仍有許多使用中的石化管線穿越市區。

高雄仁武區人口稠密,與仁武工業區為鄰。在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工業管線查詢系統」,輸入仁武國小定位,進行環域分析,發現半徑500公尺內,石化工業管線有14筆,集中於鳳仁路下,輸送丙烯、乙烯、丁二烯等石化原料。

氣爆後設置的「工業管線查詢系統」,標示管線行經路線、起訖地點、運送物質、所屬廠商與負責人電話等。然而希望了解居住生活環境是否有石化管線經過的民眾,面對知識近用的門檻,必須先知道「工業管線查詢系統」,而且還要具備數位資訊素養,例如地理資訊系統的判讀操作能力。之後若要再進一步了解內容物屬性與災害應變,就需要更多的化學物質辨識、危害意識、急救原則和逃生要訣的知識。這就是石化管線「知識轉譯(Knowledge Translation)」,大眾具有知與實踐行動的能力,才能具體有效面對化學災害。

除了透過網路虛擬透視管線行經路段,最具體可見、可觸的資訊公告,應當就是在該路段的現場!當地的「空間」,是否具有清楚易懂的標示與說明-如石化管線位置告示牌、緊急應變措施、化學安全處理流程,及進行化學安全演習相關資訊等等?政府的公安治理,應從被動的資訊開放供查詢,轉為主動積極的方案。特別是石化管線經過的區域,居民更需要具有即刻可用的災難應變知識與能力。例如:化學災難發生時,如何根據「風向」及其他因素選擇疏散方向。

石化安全知識必須由石化產業環境風險管理知識,轉譯為公民日常基本知識。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被廣設於公共空間,捷運站、學校、政府單位,以易於大眾理解的圖像標誌、操作流程、語音引導搭配文字說明,讓大眾於第一時間可進行必要的急救,就是急救醫學轉譯為急救教育,急救專業轉譯為急救常識的例子。類似的,石化廠內的緊急處理流程和災難應變,必需經過知識轉譯的實質作為,使圍牆外的大眾,能即時辨識化學品的洩漏,採取緊急應變,啟動緊急方案。

這就是主動積極的實踐性工程倫理。肩負社會責任的石化產業,資訊民主的開放政府,必須就化學災難相關專業知識,進行知識轉譯與溝通,主動宣導演練,讓人人都是公共安全知識分子,具有自警與避險的知識與技能。現在的高雄市民來往生活在石化管線之上,與石化管線共存是事實,更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一個包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宜居安全城市的課題。

(作者分別為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秘書長,高雄科技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