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上醫學系「三要」

█ 林啟禎

在台灣再次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以政治操作排拒之際,國際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來到台灣,在台積電的二十週年慶上以「重新定義醫療保健:對台灣的涵義」進行專題演講,讚揚台灣健保普及率達九十九%,在全世界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台灣的醫生診療一個病人的平均看診時間只有三分鐘,令他感到驚訝。而台灣健保減少對醫生的給付費用,最後逼醫生只好多看病人以增加收入,他又認為是這個行業的「癌症」。

無論是司管理的健保局與第一線的開業醫生,可以說都是台灣社會的菁英,這從大學入學第一階段的甄試與第二階段的分發進入醫學系的高中生,都被媒體瘋狂地報導可見一斑。但菁英們似乎沒有滿足民眾的期待與符合國際的潮流,認真思維醫療生態的台灣優勢與前途何在。在邁可.波特心目中,目前台灣與世界相同地在醫療體系的效率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而關鍵的控制成本最好的方式是創造品質,而不是減少花費。

而任何事情講究品質,必須從人的品質著手。當今醫學院開始注重醫學生的入學品質,因為「貧瘠的心靈土地裡種植不出美麗的花朵」(引用自黃崑巖教授所著之「醫師不是天使」)。但在強調的核心價值上有點混亂,應該仍有簡化並改善的空間。台灣未來所需要的醫師必須今天就開始培植,因此建議各醫學院招生時,必須強調下列三個特質,要求有心學醫的學生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心靈準備,才能為當今的台灣醫療亂象與困頓,在未來找到希望。

一、必須有「人性關懷的素養與奉獻社會的熱忱」,才不會在醫學生涯的艱苦奮鬥過程中迷失核心價值,從熱心而灰心,甚至蒙蔽醫者良心、尊嚴與榮譽。

二、必須有「國際宏觀與世界格局」,才不會在國內說得天花亂墜,卻無法站上國際舞台為台灣發聲。

三、必須有「研究能力與實證精神」,才不會重立場而輕證據地思考台灣醫療生態出路,並且利用研究提升醫療品質與協助台灣醫界站穩國際舞台。

但願教育部醫教會能夠利用醫學教育白皮書中,以此三個特質作為醫學院招生的要求重點,以便改正社會那種把學業成績較好的高中生卻不論其個性志趣皆推到醫學系的歪風,台灣未來的醫師才會比較有可能透過醫學院教育培養出較高比率的良醫,比較有可能透過醫師個人的國際參與,為台灣醫界在各種世界學會發聲,並以好的研究論文為台灣醫界在世界舞台立足,並發揮國際政策影響力。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