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屏澎東需要公費醫學系

◎ 薛佑玲、楊靜利

台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是老掉牙問題,公費制度培育了許多優秀醫療人才下鄉,但在職訓練機會不足使得專業發展受限,加上配偶求職不易與子女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多數公費醫師在服務期滿後多選擇離開,更有「公費醫師自救小組」這類臉書專頁,勸告年輕學子切勿選填醫學系公費生。「免學費」不是學子選填醫學系公費生的關鍵,「獎金」也無法讓公費醫師於服務期滿後留下,單方面延長「服役」年限並加重「違約」懲罰只會讓公費醫師對偏鄉服務產生更多怨懟。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經歷西部教學醫院完整歷練的排灣族「超人醫師」徐超斌,放下眾人眼中的大好前途返回家鄉的衛生所服務,並成立「社團法人台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積極推動「南迴醫院」的設立,他說:「我是為了要回家才學醫的」。顯然,強化醫學系公費生與服務地區的連結才是釜底抽薪之計。

台灣目前共有12所公私立醫學系,50%集中於台北區;2018年全台醫學系招生名額1300位,台北區同樣吸納了一半的醫學人才。教育資源集中必然導致醫療資源集中,依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統計,2017年每平方公里執業醫事人員,全國平均為8.28位,台北區有42.89位,高屏澎東區卻僅有4.93位。以大高雄生活圈(含高雄、屏東、澎湖、臺東及偏鄉離島地區)每萬人五大科平均醫療人力,明顯低於全國平均值;而平均一年培育400位內科醫師,只有32位來到高雄醫療院所服務。南北醫學教育資源及醫療資源嚴重失衡,而高屏澎東地區人口老化指數高、幅員廣大轄內多山,又有離島偏鄉,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健康是基本人權,透過公立大學培育醫學系公費生來緩和南北與城鄉的健康不平等,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目前台灣僅有4所公立大學醫學系(國防醫學院、陽明大學、臺灣大學、成功大學),3所集中於台北區,南部只有成功大學一所。然而在區域發展的大學社會責任分工上,成大主責雲嘉南地區,與高屏澎東是不同的生活圈,因此高屏澎東需要自己的公費醫學系。

國立中山大學已向教育部申請成立醫學院,擬設學士後醫學系、生技醫藥研究所、精準醫學研究所及臨床心理學研究所;若核示通過,盼能結合公費制度,於招生策略上吸引在地學子就讀,透過與地方政府及社群組織的合作,在醫學訓練過程中注入在地文化、強化在地連結、形成在地認同,使留鄉/返鄉服務成為公費醫師職涯發展的選項,逐步扭轉醫療資源分布的南北失衡問題。

請讓高東屏澎的孩子學醫不必「北漂」!

(作者分別為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社會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