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讓富人稅貢獻高教

◎ 馮建三

高教工會發佈報告,原來,在台灣讀大學不但學費不低,在一百個經濟相對富裕的國家,我們的高教學費(不含生活費)以平價購買力(PPP)計算,佔了一年所得將近12%,雖比英美日韓新加坡低,但遠高於86個國家!

教育部說這是單一指標,不準確。另有校長說,我們稅收不足,高教的學費若要再低,教研品質堪憂。

這兩類反應,都有道理。但教育部長與校長其實可以聯手,提出另一個主張,那麼,以政務官與負責高教得失當事人的身分,發言必定得到重視。什麼主張?答案就在郭台銘的「富人稅」。

郭台銘最早在2008年,就對富人可以有的貢獻,提出想法。當時,張忠謀說政府理當徵收富人稅,郭則宣布「身後捐出個人財產九成做社會公益」。到了2012年,他呼籲開徵富人稅。然後是今年投入大選,郭反覆提及富人稅多次,近日更是甚囂塵上,包括韓國瑜說要恢復軍公教年改,郭表示,「開空頭支票誰不會」,如果「沒有增加稅金」。

郭台銘是大老闆,多年來能對富人稅有連續且一致的主張,應該是當前有意從政者,唯一的一位,輿論若能設法讓其他(準)參選人,同樣就此表示意見,那就更好。

在美國,已有更多明年總統大選的參選人,也對稅制的改革,提出了繁複不等的主張。其中,以法學教授的身分從政、目前是參議員而自稱是「徹底資本主義者」的華倫(E. Warren)在二月宣布參選總統後,最引人注意。她主張,美國人財富超過五千萬與十億美元的部分,應該另行貢獻富人稅,61%民眾力挺(20%反對),若能通過,未來十年,富人大約可以再對美國社會,貢獻2.75兆美元。

假使台灣富有的人如同美國,郭的作法也向華倫看齊,那麼,這個富人稅在台灣,一年能貢獻2400億。這樣一來,無論是用來作為高教在內的獎學金或降低學費,或改善幼教以減輕年輕人養育子女的壓力,從而提高青年階層創造繼起世代的動能,若非輕而易舉,至少是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高教工會提出了證據及看法,教育部長與校長們不但不必反對,實可借力使力,將郭台銘的富人稅主張拉進陣營,這是更好更有效的回應方式。

(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