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農村缺工問題,為政府說幾句話

◎ 黃如輝

張國輝先生投書自由廣場「農地問題公道話」,點出農業人口高齡化的問題,但如果說政府沒有關注似乎也有欠公允,我曾參加雲林麥寮生菜採收機推廣活動,看到造價五百多萬元的美生菜採收機與自動化農機省工示範。「結球葉菜採收機」一天可採收一公頃萵苣,人力需求僅為原本人工採收的四分之一。雖然採收機仍在測試階段,最起碼農委會與業者已經意識到高齡化農業人口的問題,試圖以機械替代人力。

農地工廠應該嚴格執行落日條款,以現今工業區用地再利用為目標,政府應該去了解工廠業者為何不願進入工業區?從相關法條與稅制去增加誘因,農地工廠無法搬遷者就應該監控周邊環境,並設立農業保障基金,讓農地工廠周邊廣泛農地能得到環境生態與收入的保障。

至於農業人口老化,政府可思考以「股東制度」使農地活化,讓新農或有意從農的年輕人投入,政府扮演代租代管的角色,讓上年紀的老農出租土地並擁有部分農產收入,且不影響其農民身分相關保障,政府可以成立單一窗口,提供人員協助或諮詢,政府提供雙方互信基礎,創造農地永續利用的價值與目標。

而「農村復興」不應只考慮農地,更應將農人考慮進去,筆者聽過許多老農對其子投入農業的憂心,青農進入農村除收入問題外,缺乏同儕互助與未來結婚生子落地生根更是農村青農要面對的問題,這些農地與農人之間的問題,才是台灣政府與社會應該共同面對的課題。

(作者為工人,嘉義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