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團隊新作品《做工的人》僅6集,但製作成本更高,深入工地取景更是台劇首例。(資料照)
◎林立青
前陣子所有朋友都在臉書上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原本以為自己可以靜靜地當個觀眾,享受追劇的感覺就好,突然有一天,發現臉書上交友邀請增加,原來是製作公司接受採訪時對記者說「下一部作品是《做工的人》」。
突然之間,所有人都期待我劇透,也都希望我說些什麼!
文字深刻 戲劇更有穿透力
其實戲劇和文字是不同的作品,在改編和導演詮釋下,一定多少有些不同。所以今天打算來聊聊,文字作品和戲劇會有什麼不同。首先文字作品通常只需要一人所完成,作者握有絕對的主觀和決定權,而戲劇需要更多人配合,術業有專攻,一部好的戲劇必定是許多人努力之下的結晶,不大可能歸功於作者一人。對於閱聽讀者來說,在閱讀文字時,投入越大的精神,就會得到越大的收穫,每個人在閱讀時的速度不同,建構世界的方式以及想像力不同,能得到的感受也就不一樣,相比之下戲劇能夠給予人更為強烈直覺的感受,也有比起文字更強的穿透力,還有音樂或者其他的剪接或者動畫作為支持。
我聽過幾個原著作者授權改編的影視作品,有些人表示,一旦同意改編,就應該全盤相信創作團隊,接受「作者已死」的信念,讓團隊有更好的發揮空間,也有些人喜於配合,參與編劇甚至客串,讓原著作者當作彩蛋出現在場景之中。我似乎介於中間,我清楚知道術業有專攻,我不懂戲劇,無法真正去參與編劇改寫,可是我入鏡客串,當作所謂的「彩蛋」,真的下海一試時,這才終於知道專業演員的不易:能夠不斷在鏡頭前面再來一次,也是一門專業。
真的下海一試時,這才終於知道專業演員的不易:能夠不斷在鏡頭前面再來一次,也是一門專業。《做工的人》殺青&卡司發布會 薛仕凌、游安順(右)。(資料照)
改編上戲 原著比誰都期待
其實,原著作者比所有人都期待看到成品,既擔憂,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帶給人們新的感受。文字書寫時,總為了故事或者要表達的內容,無法將完整的細節呈現,可是影像可以,影像可以將文字沒有寫到的動作態度都展現出來,導演可以盡可能的將生活的細節或者人物的樣貌表現在銀幕前,而透過專業的演員,我們更能看到生活中的故事被顯現出來,文字有一定的局限,例如身材的比例,如果每每描述一個人時都必須再寫一次,那就變得囉嗦,如果不寫,讀者可能沒有辦法注意到高低差異對故事和人物的影響,這些並不適合用文字描述出的人物特質或者表情,諸如猶豫、掙扎或者口吃,交給戲劇和專業人員也最為適合。
我也是如此,我期待了很久很久,我希望我寫出的故事可以變得更豐富,讓人們更能同理或者是看見自己身邊勞工的樣子,所以我很期待我作品中的同名電視劇。
但我原著作者不應該說太多。
畢竟,沒有人會想要聽到原著作者劇透,即使知道劇情,也應該乖乖做一個追劇的人。
(《做工的人》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