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個人真的大丈夫——3坪出版社有血汗、更有品味

出版不是一個人的事,搞一人出版社壓力尤其大:不但分身乏術、更得忍人所不能忍,而且不知開花結果的花期何時來到,但有人就能舉重若輕,彷彿只要夠投入、夠喜歡,人生的任何困難都能甘之如飴。

採訪、攝影◎記者王欣瑜

林宥嘉唱「一個人練習一個人」時,有寂寞的口哨聲輕輕吹著,他的「一個人」或許是被動被迫的狀態,但柳橋事務所所長李家騏選擇一個人經營出版社,卻是他主動要的人生。

柳橋事務所所長李家騏接受文化週報專訪。(記者王欣瑜攝)

3年前,第一個孩子即將誕生,李家騏重新思考人生,打算與妻子回到台南老家陪小朋友一起成長,於是他辭去出版社工作,成立了柳橋事務所,這是一家從老闆到員工只有他一人的超袖珍出版社,3年來出版了6本書,其中一本書就叫做「一個人大丈夫」,簡直就是他一個人就要搞定一切的工作寫真,還好,出版社業務則隨著新生兒逐步茁壯,唯獨回返南方的那個夢,依舊看似很近、實則遙遠。

與大型出版社不同,柳橋事務所會在台北牯嶺街擺攤,靠口耳相傳賣書。(李家騏提供)

左手編書、右手餵奶

「太低估小孩帶來的衝擊,小孩出生之後,就無暇去作夢了,一直待在台北,完全沒有回去過;心裡一直唸著穩定後就回去吧,卻一直不曾穩定下來。」新生兒需要24小時照護,妻子結束產假後,工作相對彈性的李家騏就接下了帶小孩的責任,左手忙出版、右手忙餵奶,原本兩個月出一本書的計畫始終沒能達標。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家騏在外租了辦公空間,直到小朋友可以上幼兒園時,才搬回家工作。這間位於新店的3房1廳單層老公寓,也是租來的,客廳裡擺放著小家庭會出現的塑膠軟墊和小孩玩具,3個大小不一的落地書櫃是他的私人收藏。李家騏就在其中一間3坪大小的房間工作,那張單人床佔去一半空間,其次則是尺寸巨大的電腦螢幕和辦公椅。床頭櫃上還有3層櫃,大多是柳橋出版過的日文原版書籍。單人床不是李家騏的床,而是李媽媽的歇息處,每回李媽媽只要北上探望孫女,李家騏就很難專心工作。

柳橋事務所所長李家騏的辦公室就3坪大,背後的床鋪就佔去一大半,一本本精心編製的日本文化著作多在此誕生。(記者王欣瑜攝)

不發薪水給自己,也不再外租辦公空間,都是柳橋的節流方式,沒敢回台南,因為據說南部房租省不了多少,頂多便宜個6、7千,同樣的工作在台南只能領到台北的5、6成薪水,就這樣留在了台北,家計主要靠老婆支撐。

入不敷出 專業品質不打折

柳橋是國內少數以譯介日本文化為主的一人出版社,從大型出版社出走,李家騏認為「一人當家」的最大優點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要引進什麼樣的書籍、設計什麼樣的封面,一切自己說了算,不須再經任何人批准。主要的壓力則是經費,柳橋投入單本譯書的授權費和翻譯費約須15萬元,成本比起多數本土作家出書高到3成,就算賣得最好的《活版印刷三日月堂》,也還不夠打平支出。

「應該有賣到1200本,聽起來有點少。」李家騏輕輕笑了笑。「排第二的《一個人大丈夫》可能有到1000,一刷1800,二刷再加500。會二刷是因為一刷時沒想到包膜,所以退回來的書其實都已壞損,不二刷就沒書可賣了,並非賣得有多好。」

柳橋第一刷控制在1500本左右,也是精算下的數字。一旦銷量不如預期,放在退貨倉庫一個月,每本書就要收0.3元,囤積3個月後每本成本會多添一元,多囤多賠;但只印1500本,經銷商鋪貨出去的點就受限,誠品、金石堂等連鎖書店只能分到一、兩百本,再稀釋到全國分店,在書店能夠佔據的空間大多只有一落而已,不顯眼,沒氣勢,完全被大出版社比下去。

坊間有一種「報品」策略,可以壯大行銷氣勢。書籍出版前兩、三個月,只要備妥新書簡介,向書店採購推薦新書的特色與賣點,對方可能就會願意幫新書貼上推薦標籤,或把書放在顯眼位置。然而,李家騏單打獨鬥,光處理出版雜務就已忙不過來,「報品」就這樣被擱置了下來。

除了依賴傳統書店和網路通路,柳橋也曾在台北國際書展的獨立出版聯盟露出,或在牯嶺街市集擺攤,透過人際交流,「呷好逗相報」才是李家騏賣書的最佳武器。原版《活版印刷三日月堂》能在日本賣出20多萬本的銷量,幾乎都是透過小書店口耳相傳,台版《活版印刷三日月堂》也是靠口碑,銷量才上升。

即使凡事都得錙銖必較,專業和品質卻是李家騏無法妥協的底線,「譬如書的封面該用什麼紙?設計一定會遊說你用比較貴的,但兩種紙如果相差5倍價錢,市儈一點想,就會提醒自己,差5倍錢印出來的書,最後賣的本數還不是一樣多?拗到最後,我還是會聽設計的話。」李家騏笑說一開始都會提醒自己要降低成本,最後還是棄守,「我相信設計、相信一起工作的人,只要他們覺得好,應該就好吧。」柳橋出版的6本書分別和6位設計師合作,他只會一開始稍微點出封面要的感覺,其他就放手讓設計師去做,神奇的是,成品與想像之間往往差距不大,所以也很少說不。

只要愛上閱讀 電子書又何妨?

李家騏家的客廳角落,有兩座專放日文書籍的書櫃,靜靜地散發光芒,等著有心人來挖寶,那是他長期執迷日本文化的證明。「台灣人很愛拿日本做借鏡。」李家騏指出重點應該是我們看日本的時候,到底看到什麼東西?「社區營造做了20年沒做出什麼成績,所以又學日本人換了一個名字叫『地方創生』。日本人沒有世界閱讀日、沒有在談文創,台灣會叫獨立書店、獨立出版,日本也沒有這個說法。」

李家騏的日文書櫃(記者王欣瑜攝)

一人出版社讓李家騏得以享受自己決定標書、做封面、找譯者的樂趣,也可以憑著自己的品味去建構日本當代文化地圖,但他最大的快感應是「複製那些曾讓他熱血沸騰的感官經驗。」所以,柳橋試圖從文字、偶像和情色等三個層面,建構日本的文化與娛樂情貌。兩集《活版印刷三日月堂》受到極熱烈回響;屬於情色面的《全裸導演村西徹》,還在努力催生中;談偶像是如何煉成的《你根本不懂偶像》雖然頁數不多,但作者中森明夫談到了某些很關鍵的看法,李家騏隨手拿起他的「速食午餐」舉例,「日本文化娛樂產業的基礎就是『信任』,就像摩斯漢堡都已經換了老闆,不再是日本人了,口味也不如以前,但你還是會去吃,有時候是基於一種信任感。」

柳橋的基本精神是希望讓閱讀變得更加隨興可親,更多人可以享受和消費書籍,「很多人都說,電子書打擊了實體書,或網路書店打擊了實體書店,講了半天,其實是讀者什麼書都沒有看。現在最應該做的事是把那些覺得書很嚴肅、書很難讀、書很無聊的人拉進來讀書,讓他們讀出書的趣味。」李家騏對書市的批判很犀利,「出版社介紹書的文案也很有問題,動不動就貼上『不得不看』、『史上之最』的標籤,但你只能騙一時,騙久之後就沒人信了。不如只告訴讀者這本書哪兒有趣,萬一不對味,讀者也會一笑置之。」他也不認為看書一定要立即得到收穫,「看書、看電影、看日劇、聽音樂都一樣,說到底都是殺時間的東西,會不會有什麼獲得,可能不是馬上會得到答案的,我覺得必須先調整這種功利的心態。」

「我渴求的是喜歡,而不是支持。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這種消費才有機會轉化為持續的循環。」李家騏認為,出版說到底終究還是生意,唯有推出高品質的文化商品,培養更多有品味的消費者,文化產業才能良性循環,讓更多人吃得飽。經營一個人的出版社固然篳路藍縷,但他對作者和讀者的使命感更為強大,「我會繼續走我的武林路。」

李家騏小檔案

台南人,政大新聞系求學時期不是在街頭、就是泡在政大書城,畢業後做過誠品書店店員、唱片企劃、社區營造、出版社編輯,2016年自行成立出版社「柳橋事務所」、架設「小鹿生活」選物網站,2019年5月前已出版6本書籍、1本刊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