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南韓出版大老:書籍種下自由思想 專制擋不了

南韓出版界大老金彥鎬作品《書店旅圖》。(聯經提供)

採訪◎記者楊媛婷

南韓出版界大老金彥鎬。(記者楊媛婷攝)

當代人的生活幾乎被3C相關科技塞滿,再也抽不出太多時間來讀書,依據國家圖書館2019年統計報告,超過4成的國人一年都沒讀過一本書,既然如此,書與書店究竟在現代還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於現年75歲的韓國出版人金彥鎬來說,走過威權獨裁歲月、一直靠著書來對抗威權政權的他,過去43年對書的理念始終未變:「我做出版,是為了活得像個人!寫一本書,編輯一本書,閱讀一本書,無不是為了活得像個人。」

獨裁政府下做新聞 敢言丟差

和金彥鎬初見面,看他遞給你一張「一連四折」的特製名片時,心頭就猛然一驚,四折的每張名片上的英、韓文金彥鎬前面都有不同頭銜,他除了是韓國重要文史哲出版社韓吉社的創辦人,也是全球最大圖書出版產業園區坡州出版城的文化財團理事長,堪稱韓國出版界的頂尖大老,但他最鍾意的頭銜其實只有簡單的三個字:「出版人。」

身為出版人當然關心實體書店的衰微,他為此走訪歐美日台等地書店,最後出版了一本《書店旅圖》,內容集結了他走訪過全球21家書店的採訪筆記,包括位在800年歷史老教堂的荷蘭天堂書店、以獨立書店之姿卻在倫敦市中心開了6家分店的敦特書店等。《書店旅圖》透過和書店主人的對話爬梳出版與閱讀的意義,對他來說,書店本身就是一個從誕生後就提供思想開放交流的場所,隸屬於自由的世界,「書店喚醒社會意識,思想在書店能得到昇華,承載人類精神文明的場域有兩處,一個是由政府管理的圖書館,另一個則是私人營運的書店。」

會有這樣深刻的體悟,和金彥鎬的人生經驗有關。

在投入出版業之前,金彥鎬曾於1968至1975年間擔任韓國《東亞日報》的記者,那還是韓國強人朴正熙主政的時代,金彥鎬與同事的報導撰文常與當局扞格,最後韓國當局要求解僱包含金彥鎬在內共百餘名記者。此後,金彥鎬決意投入出版業,並出版一系列重大影響韓國1970、80年代社會思潮的書籍,包含被他視為精神導師、主張「唯有思考的百姓有活路」的思想家咸錫憲全集,以及破除強人領導偶像迷思的《偶像與理性》等書,「我做出版跟我從事媒體報導的目的,同樣都是為了追求真實,但媒體受限時間和篇幅,出版書籍能夠更加深入問題的核心,能探討的範圍也更廣。」

投身出版追求真實 引領民主

但對那個年代的韓國出版人來說,在軍權獨裁環境裡,書籍被禁、作者被抓、半夜特務單位來敲門的事情不勝枚舉,但金彥鎬並不覺得恐懼,甚至認為能夠用「出版」來對抗軍權政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書是有力量的文字與思想載體,不管一個政府再高壓或專制,仍無法抵抗書在人們腦海裡默默種下的種子」,不僅如此,金彥鎬認為正因為人們這麼渴望自由,就把精神的寄託與慰藉轉向出版書本,甚至試圖透過閱讀尋找國家未來的方向,身為出版人,金彥鎬認為只要書籍能夠推動社會進展,「這種風險都是值得冒的,我對自己的決定與行為完全不後悔,因為出版人的義務與責任就是要出版值得出版的書!」金彥鎬主持的出版社迄今已經出了3千多本書,他評價、選擇、策劃究竟是否要出書的標準就在於:「這本書的出版對社會到底有沒有價值。」至於這本書能否發大財?「這肯定不是我的考量。」

正因曾走過沒有言論與出版自由的環境裡,金彥鎬更感到書本與書店能夠帶來野火燎原的力量,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後,過去總被人們抱在手上的書轉為一台台不同款式的智慧型手機,在生活幾乎已被3C科技主宰時,金彥鎬仍堅持閱讀有完整知識脈絡與理論的書刊更形重要,不同於社群軟體提供的破碎閱讀,承載系統性知識的書刊能喚醒人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在電子書刊各國數字每年都在成長下,金彥鎬仍堅持實體書刊有其無可取代的魅力,他指出大部分發行電子書版本的書種多為輕小說或類型小說、少見專業或哲思類別,很難對人類文化造成深層影響,而且他更相信透過「翻閱紙張」的動作,才更能讓內容直達讀者的腦海裡,「不然為何教科書仍只發行實體版本?這是同樣的意思。」

對於3C產品氾濫,甚至已經宰制俗世人生,金彥鎬非常憂心,不只是人們有了3C產品後就不再看書或買書,他舉漢娜.鄂蘭曾提出的「平庸的邪惡」為例,漢娜.鄂蘭主張「平庸的邪惡」源自於缺乏思考能力,一旦人們缺乏思考能力時,行動就注定會有缺失,最終招致整體社會墮落或毀敗的悲劇,「不,我不是說3C產品不好,它帶給我們許多便利,但若將一天的大多時間都用在3C產品上,讓破碎的垃圾資訊占滿你的生活空間,最後就會使得人們的同質性越來越高,失去最可貴的思考能力,也就失去了你的個人特質。」

書店文化公共空間 文明堡壘

金彥鎬走訪世界各地書店後發現,這世界上仍有許多書店主人與出版人堅持書不只是商品,更是承載人類精神文明的載體,書店與每個買書人則都是守護這道精神堡壘的守門人,金彥鎬也曾走訪中國的好幾家獨立書店,即使在並無言論與出版自由的中國,仍有書店在角落邊緣掙扎著呼吸著,「書店是一個社區的文化公共空間與小而美的公民社會,在這裡可以看到思想如何以書本為載體相互碰撞,即使中國的書店可能就會被敕令關閉,但我深信曾經有過,總比從來沒有要更好。」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