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麗境界,迢迢之路

■吳疾

一星期前,法國西南部傳出兇殺命案,一家精神療養院的兩名護士在值大夜班,遭到不明人士闖入殺害,一人被割斷喉嚨,另一人則是被砍下頭顱,然後放置在電視機上。法國的衛生部長Douste-Blazy表示:「這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家醜外揚且可怕的。」他也嚴詞譴責:「兇嫌的行徑根本是心理病態,下令務必要查出究竟誰是真正的兇手。」事件發生後,這位部長旋即把工作重心放在目擊者的心理重建以及精神療養院的安全強度上。這無非是相當正確的方向。但是從部長發言到媒體的解讀,仍不免令人困惑,社會對於精神疾患的觀感和對待,何時才有春天?

國內媒體所翻譯後的新聞稿中出現的「心理病態」,在英文媒體的原文是「sick」。這個字在韋氏英文字典裡的含意有:「被疾病影響的狀態;缺乏活力;精神、心理或道德上的不平靜。」若單以英文原稿來說,「It was certainly someone very sick who did this」這句話裡的sick誠然指的是最後者,在口語上的確是相當負面的。至於法文的原文,則不曉得是用什麼字眼呈現。當然,我們難保記者在短時間內篩選遣詞時容易斷章取義,但可想而知,若不是這位粗心部長的口誤,這樣的歧視在一連串的翻譯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新聞的處理把這句話當重點,倒也不令人意外。

精神復健本來就是一條漫漫長路。在台北,你只要走進療養院,會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要不要買海帶、豆乾、茶葉蛋?」這樣認真又窩心的叫賣,不見得是隨處可聽的。最近,醫院日間照護機構所設置,位於醫院大廳行動咖啡店,由於院方擬將把原地租賃給廠商,而被迫換至地下樓層營業。生意清淡不說,每天傍晚,你都可看見這些康復中的病友們失望的愁容。比起前例,這件事或許並不嚴重,但任誰都可體會出這些原本已經因為疾病的芒刺在背而焦慮不堪的病友們,因為擁有比別人易感的心,更顯眉頭深鎖。對此,號稱以服務弱勢族群為宗旨的醫學實務工作者,似乎無法有更積極的作為。

市面上已經出現許多專書,除了為精神病患打抱不平、伸張人權之外,亦教導病友以及病患家屬,甚至普羅大眾如何培養看待精神疾病所應具備的正確觀念或態度,幫助讀者理解「疾病污名化」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抗偏見所應採取的有效方法。然而就最近這幾則連醫學從業人員,或是醫界本身都如此毫無痛癢地對待疾病的例子,除了暴露出正義在以營利為導向的醫院中不彰之外,人的基本人格與尊嚴,也在偏離以人為導向的醫學學觀中,被化約成簡單數據或面臨消失的終局。讓人不禁感嘆,我們所掛在嘴邊的「美麗境界」,竟如此遙遠!(作者為醫師,吳疾是筆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