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游資充斥也是企業西進的後遺症

最近因「低收入戶增加」、「實質薪資成長趨緩」、「M型社會形成」,而引發不少議論。有人以此數落政府的「鎖國政策」。只是真理越辯越明,真正造成台灣當今每人GDP增加緩慢、M型社會加速形成的罪魁禍首,正是這幾年來一直數落政府鎖國政策者所要求的對中國之開放政策。

過度對中國開放、過度與中國經濟結合的結果,使台灣六百多萬勞工及薪資階級深受中國低廉「要素價格均等化」之害,不得不忍受失業及工資往下調整的壓力。更糟的是,高度依賴中國低價勞工的台灣企業,因此忽略了極需調整的經營策略,延緩了技術提升、研發創新的努力。十年下來,使台灣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逐年下滑,台灣出口之成長率即因此不及東亞的鄰近國家。

或許我們可不必過分擔憂這一過去的政策偏差。所謂「風水輪流轉」,過多、過快的對中國投資,只要肯承認其事實,及時煞車,亡羊補牢,作政策上之調整,問題就可立即改善。只是問題不那麼簡單,台灣當今存在的真正危機是以中國為思維中心的一群人,死不承認台灣對中國之投資排擠了國內投資,股市資金水位隨之降低的事實。這一群人以台灣的金融體系游資充斥,來佐證西進沒有使台灣資金枯竭,還用盡方法施壓政府對中國做進一步的開放,並要求銀行登陸,以消化此過多的游資。

持此見解的人,可能對金融一知半解,也不明瞭資金的流轉過程中,永遠有資金的供給者與資金的使用者,供給者多為一般大眾,使用者則是企業(除消費金融)。當企業都到中國投資,不在台灣投資時,台灣就只剩下供給者,銀行閒置資金就這樣產生。投資中國越多,向銀行借款之企業越少,留在國內的閒置資金即會越多,也因此使銀行不得不改衝消費金融,卡債問題就在此金融環境下產生。

凡到中國投資的資金,匯出後在台投資所能產生的乘數效應已不復存在。這就是台灣近十數年貨幣供給(M2)增加率持續下降的原因(註:一九八○年代平均M2年增率為廿一.八%,九○年代降為十二.三%,二○○○至二○○四間再降為平均五.四%)。企業投資中國有一部分係來自銀行貸款,這一部分資金且極易演變成為五鬼搬運之絕技。此一部分只要匯出,即同樣從台灣的資金循環體系中分離,失去體系內的乘數效應,降低國內之經濟活動,國內貨幣供給年增率亦隨之下降。所以在資金的循環過程中,M2增加率下降時通常也是銀行資金閒置的時候。換言之,資金之枯竭並不表示銀行已無閒置資金,閒置資金反而是企業外逃的一種現象。

如果一九九○至二○○六年的十六年期間,台灣能如正常國家一樣,年對外投資金額佔其GDP之比,維持在一%或以下(註:台灣為二%至五%,依政府或民間之統計而不同),則國內投資必能維持在GDP之廿五%的正常水準,企業放款亦必能恢復到過去的盛況,銀行閒置資金必同時消除,存放款之利差亦能提升至二%至三%或以上,銀行獲利自然提升,M2增加率平均也會維持在十%上下之準先進國家正常水準,當今的銀行存款總額必已達四十兆元,而非當今之廿六兆元。台灣若有此資金存量,股市指數必可再創新高,甚至早可達到一萬五、六千點之高峰。

銀行充斥大量游資誰是禍首?顯然答案就是那些一直吵著要求政府開放對中投資的一群人,因為「閒資」是企業加速西進造成的結果,是積極開放的後遺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