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人文學的偏枯

■ 莊萬壽

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是一個神祇的世界,一直到有了國家,君權結合神權,控制社會的機制,到文藝復興,與神權相對的人文思想崛起;到了啟蒙時代,人權、民主思想和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飛躍而起,人文的理性的探討逐漸成為人類的主流價值。

現代以降,科技一日千里,法政經濟等社會科學看似後來居上。然而作為最上層結構的文史哲與社會學科以及最下層的生產力是相互滲透的,文史哲畢竟是意識形態,是我們今日所強調的價值與認同的基礎。遠的不必論矣,現代科學產生之後,在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歷史哲學、藝文思潮諸領域,不知有多少人文學者、作家,叱吒風雲,影響今世至廣且深。就現代國家的獨立、改造言:人文學者、作家能鑑古知來,開創思想的新局面。美國開國時代的潘恩(Thomas Paine)著《常識》(Common Sense),喚起殖民地人民的覺醒,為獨立運動築下成功的磐石。日本的福澤諭吉的《脫亞論》為現代日本撥開新的視野。即使保守的中國、中華民國的章太炎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郭沫若等人文學者亦扮演開國極重要的角色。

反觀台灣,一百年來,日治時,只有醫師,加少數作家;國治時,醫師、作家,再加工程師、律師,我們的人文學者呢?特別是具有台灣主體性的思想家、歷史家呢?我們缺乏主體性的人文學,台灣一流的學生,傳統之故或利之所趨,幾乎不讀文史哲。民進黨政府智囊沒有文史哲學者立委、考委沒有一個文史哲的專家,而馬英九卻延攬台大哲學系教授為親信。我們又如何去解構中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文化的深層結構?如何去建構台灣開國精神及其文化論述?法政、經濟之外,人文安在?在政壇、教界人文學的偏枯,將深切為害台灣內部的認同價值、倫理道德的重大命題。

所幸台灣民間充沛的生命力,培養了許多傑作的作家,這當中李喬又是人文學的奇葩,他千萬言的作品中皆蘊含著台灣的歷史感與思想性,尤其是波瀾壯闊的大河小說。他又是台灣主體性最早的論述者之一,他和他眾多的文化論述,成為台灣文化思想推手的先驅。十多年前,他成為台灣師大第一位的駐校作家─人文講席。師大開辦台灣院校中最早的「台灣本土文化」的國際會議,他撰「台灣主體性的追尋」論文發表,如今,台灣師大台文所與長榮大學台灣所合辦「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研討會」,推「李喬文學與文化」為主題,蔚為文壇盛事。台灣人文學的偏枯,李喬從民間高舉的火把,將為學界與政府帶來光明與鼓舞。

(作者為長榮大學台灣所客座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