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有效利用保險業資金提振經濟

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因應中國「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在指導綱領中的「經濟」一項,明列積極協助台商回臺投資,致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臺灣在全球產業鏈的優勢與戰略地位,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多邊、雙邊經貿協議等措施。(取自蔡英文總統臉書)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因應中國「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在指導綱領中的「經濟」一項,明列積極協助台商回臺投資,致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臺灣在全球產業鏈的優勢與戰略地位,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多邊、雙邊經貿協議等措施。(取自蔡英文總統臉書)

政府的決心,可以喚起人民的信心。要把經濟搭建成抵擋入侵的防護網,做的要比說的多;而引保險資金進公共建設,長期以來就是一個說的比做的多的惡例。解決關鍵問題本身,就是決心的有力宣示。

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因應中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在指導綱領中的「經濟」一項,明列積極協助台商回台投資,致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台灣在全球產業鏈的優勢與戰略地位,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多邊、雙邊經貿協議等措施。

不論招商、產業升級或洽簽經貿協議,聽來都屬舊調重彈,一方面固然顯示突破經濟重圍的方向明確,卻又代表尚有改善的空間等待填滿。不管哪一黨執政,政策未完全落實的案例均俯拾即是,譬如引導保險資金投資公共建設,既可解決國內投資標的不足及保險資金去路的難題,就是一直被熱烈討論,但進度停滯的政策,且還引來匯損驚人的恐慌。

保險業資產總額在去年底突破廿六兆元,能運用的總資金逼近廿四兆元,其中國外投資超過十六兆元,結算全年匯損竟達二千多億元,占當時的業主權益二成以上;匯損飆高的主因是避險成本過大,而避險成本居高不下,則因海外投資金額持續增加。保險業投資海外須承擔匯率風險,但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且國內適合的投資標的又有不足,因此,外流資金不斷。

保險資金應用必須要有長期規劃,以搭配資金需求,而部分公共建設具有長期、穩定收益的特色,二者可能成為最佳拍檔。因此,鼓勵保險業將資金投入公共建設,在國內外都受到廣泛支持,也是解決國內缺乏投資標的及去化保險資金的雙贏辦法,是過去長期被推動的政策。

在二○○○年當時的經建會提出「新世紀國家建設計畫」,就宣示要「充分有效應用保險業龐大資金,俾配合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政策需要」,而行政院二○○八年在推動「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時,也將鼓勵保險業參與重大國家建設列為重要措施。不過,十餘年來,此一政策的功能,從未充分發揮。

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二○○八年底,保險業辦理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金額約二百八十二億元,占保險業資金應用總額的比例○.三四%左右,隨後幾年也大致維持在二百多億元,一直到二○一四年,因保險業可運用資金增加,該比例甚至下降至○.一五%,政策比口號還不如。

過了十年,保險業資產總額已由九.四兆元成長至二○一八年底的廿六兆餘元,辦理專案運用公共投資金額提高至六百八十五億元,不過,占全體保險業資金應用總額的比例仍僅為○.二八%,不僅低於二○○八年,且遠小於「投資總額不得超過保險業資金十%」的規定,在化解保險業資金應用的壓力上,就如杯水車薪。

有共識的雙贏政策,過去卻不見落實執行,可由供需兩方面檢討。在公共建設的資金供給這端,欲引導保險資金進入,必須要保險公司「能夠」,並且「想要」提供資金,法規雖持續放寬保險業可以投資的項目,但最後達成交易的關鍵,還是要有足夠的報酬及對公共建設的監督機制,以控制風險。

應用保險資金的政策行之有年,既能為公共建設找到資金,又能替保險業的資金找到去路,降低匯率風險,為何依然停滯不前?再從資金需求端檢討,政府應了解保險業評估公共建設的方式與其他投資並無不同,公共建設個案必須提供足夠利潤,並有能夠與投資方分享的風險控管及監督機制;政府在引進資金時,並應以籌資者的心態提供充分的資訊爭取認同,使業者有評估成本效益、監督進度、品質的空間,才能達到雙贏的結果。

眾人皆曰可行,但卻行不得,這是不少經濟政策推動時的核心問題,看似大家認同的措施,卻卡在技術性問題未能落實。蔡總統希望以經濟發展因應中國的「一國兩制」,國安會議只是起步,落實執行方能有效反制;而要贏取民眾信心,講了這麼多年的引導保險資金進公共建設,或許可以當做展現魄力的起點。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