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美國電影看台灣變遷

◎ 林正二

今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於二月廿四日舉行,以下擬從國際政治結構的三個不同時期,略述美國電影的推進過程及對台灣的影響。

一、冷戰時期(一九五○至一九六九年):東西冷戰時期,美蘇克制得宜,未爆發全面性大戰,而美國戰後更是國力鼎盛、物豐民富。

在歌舞昇平的大環境下,此時期好萊塢電影以愛情與家庭倫理、歌舞、西部、歷史古裝等片為主。惟在這些以娛樂為主的影片底層,仍可看到好萊塢電影隨著美國國力的擴展,所欲傳達的西方個人主義及民主、正義理念,如反壓迫、反權威等精神,或是追求理想、護衛個人與團體權益等。

五、六十年代的好萊塢,透過「養子不教誰之過」、「岸上風雲」、「梅岡城故事」等家庭倫理與社會寫實片,成功地傳達上述理念,在台灣知識青年心中,播下建構民主、多元社會的種子。

二、和平低盪—談判代替對抗時期(一九七○至一九八九年):此時期美國受越戰影響,美國社會反戰聲浪高漲,學潮與社會運動蓬勃開展。在西方文明面臨嚴重挑戰下,此時期有不少自我省思、批判美國社會與國家主義的作品如「越戰獵鹿人」、「計程車司機」、「午夜牛郎」、「畢業生」、「現代啟示錄」等舉世震驚的好電影,對台灣社會與文化的自省有深遠影響。

台灣在七十年代遭逢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重大外交挫折,有識之士開始推展「黨外」運動,解凍了封閉已久、蓄勢待發的台灣社會力。隨著社會、校園運動與本土化政策的開展,以反映台灣社會現實為題材的新浪潮電影波瀾壯闊地展開,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意識也建立起來。

三、後冷戰全球化時期(一九九○年迄今):九○年代蘇聯與東歐共產集團瓦解後,後冷戰國際權力結構的改變,啟動了影響力更深遠的全球化消費文化及數位時代的顛覆性文化。

此時期的好萊塢電影如「復仇者」、「駭客任務」、「星際大戰」等影片,著重聲光畫面、大場面的建構、暴力動作,充滿後現代的虛無主義,劇情較為單薄,所反映的是數位時代以語音圖像為主的零碎思考方式與無厘頭文化,打破了國家的文化界限。

九○年代後的台灣,受到美片與數位文化的影響以及社會結構的變遷與政黨的激烈對抗,台灣社會比八○年代更為狂亂、失序,社會價值更為扭曲,國家認同意識也更趨混亂,社會對抗與分裂亦更為強烈。

(作者為退休駐美外交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